隋唐大运河的现状

如题所述

现存故道:隋唐大运河自南宋偏安一隅定都江浙后,宋、金划淮而治,运河久废不用,逐渐埋入地下。现残存有水运河故道在泗县境内,西从唐河,东至水口魏,全长约28公里,汴河上口宽30~50米,深6~8米,坡度1 2,水深1.5~2米(枯水季节),新淤泥深度约1~2米。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城西至唐河段因兴修水利疏浚清理时统一标准:河口宽30米,深6米,坡比1 2,故造成河道口宽比原来少10米(中国通史记载:广40步)。
洛阳天津桥:天津桥是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重要附属遗存,位于隋唐洛阳城皇城以南、应天门至定鼎门的连线上,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格局的重要地标。天津桥前后延续600余年,遗址位于今洛阳桥西约400米的河床内。
天津晓月:天津晓月亦为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唐时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两座大桥。
通济渠:通济渠共分为东、中、西三段,三段总长度约为2000里。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
“阳渠”之称谓: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考证及分析,可以判断为:“渠”,即人工开挖之意。“阳”,即水之北或山之南。“阳渠”,洛阳段还另称为“谷水”。由此可知,该水系属邙山南面山谷汇流之水。同时,还有“南阳渠”、“北阳渠”之称。后经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队勘探发现了汉魏洛阳故城东,东西长18公里,深约4—5.5米,宽约60—80米,最宽处100米,沟通于洛河的“鸿池陂”,经过严格规划施工的“北阳渠”。这实际是“一举三得”的西引谷水供水,中环汉魏洛阳故城做护城河,东通洛河的汉魏洛阳故城早期的漕运 “运河”。
“堰洛通漕”:此段现为南边伊河的“东石坝”、“西石坝”和“后石坝”处,北边为现洛河的“河头”处。而此就是“堰洛通漕”人工改道的古洛河(已废),与有关“南阳渠”的记载相符。并且在今偃师翟镇、佃庄一带留有洛河太仓大码头遗址和“石坝(水利工程)”、“河头(即开河之头)”村名。由此可知,此段洛河就是当时的“南阳渠”,是北阳渠谷水水源满足不了汉魏洛阳故城通漕需要而新建的重点水利工程,也是重点用于汉魏洛阳故城漕运的晚于北阳渠的运河。
隋炀帝时在洛阳开凿的通济渠,在隋唐洛阳城西引入洛河和谷水,东流入汉魏洛阳故城(今偃师)南阳渠,再东出洛口、入黄河。这样,大运河通济渠西段就形成了。阳渠、通济渠、洛河就混为一体,也就是一回事了。
清汴工程:北宋时期,洛阳为西京。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河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但这仅是一个历史阶段,伊洛河直接入黄河仍是历史主流。
含嘉仓:位于洛河中下游的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期国家大型皇家粮仓,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的皇家粮仓。含嘉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1971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含嘉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现已在仓城内探出密集且有秩序的排列着287座地下粮窖。史载,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含嘉仓储粮总量达到580万石,是全国著名的大型官仓。含嘉仓城设有管理机构,且有驻军守护仓城。1972年再次发掘时,发现在一座仓储内,保存着大约50万斤已炭化的小米,颗粒清晰可辩。
根据遗址中出土的铭砖显示:粮入窖时,要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都要刻于铭砖上,放置于窖中。而铭砖所记大都是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有调露、天授、长寿和开元等帝号。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其来源,有越州、苏州、徐州、楚州、润州(镇江),滁州、隋州(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如此的地域范围,如此的超大规模,可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之一。而仓粮皆通过大运河运来,难怪大运河别称“运粮河”。
洛口仓:也叫做兴洛仓。位于洛阳盆地边缘的洛河入黄河之口处,并因此而得名。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是隋唐时期全国著名的粮仓。仓城周围20多里,城里挖了3000个大窖,每个窖里贮藏着8000石粮食。兴洛仓的选址很科学:一是兴洛仓地处水运大动脉的轴心和北京、绍兴、西安的核心地带,便于集聚四方、辐射四方;二是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与首都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满足洛阳的调运需要;三是位于黑石关京师要地,与洛阳军事联系紧密,能确保粮食安全,没有大的暴动不会出问题;四是建造于北邙之上,土质干燥,土层深厚,这里最适于建窖储粮。
隋末,翟让、李密率瓦岗农民军7000精兵攻克兴洛仓。然后下令开仓放粮,把粮食分给群众,瓦岗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数十万人。并在兴洛仓附近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
李密城:位于洛河下游北岸的汉魏洛阳故城西北处。隋末,李密的瓦岗军在攻陷洛口仓后,乘胜进军汉魏洛阳故城西北处的金墉城。为加强防御,也对金墉城进行了大量的修建,因此当地老百姓仍称呼这里为“李密城”。李密驻军金墉城后,常在这座高台上宴会部众,议论天下形势,讲述兵书韬略,使这里成为一个遥制河洛、进击洛阳、保卫河口的战略据点,故后人称之为“饮酒台”。唐太宗李世民未做太子时,曾夜探金墉被李密擒住,下在位于今偃师龙虎滩的牢中。
汉魏洛阳故城南宫:位于洛河北岸的今偃师龙虎滩附近,早在东汉以前就存在。初为成周城;秦封治于吕不韦,吕精心经营,雄伟壮观;西汉刘邦经过洛阳时沿用;东汉时正式作为皇宫。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朝都会的核心。
伊洛合流:即洛河下游的伊河洛河相汇处,俗称“两河迎儿”。现位于偃师杨村。这里风光优美,钟灵毓秀,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伊洛合流”、“杨村晚渡”、“夹河渔歌”、“城南春色”、“寺庄农耕”五大美景,均在此及周边范围内,均列偃师八大美景之列。八大美景此居五,由此可见一斑。
九龙庙:位于偃师山化石家庄段的伊洛河北岸,是为纪念治水大王、“活河神”黄守才而建的祭祀庙宇。匾额“威定二遏”,即有治水大王黄守才在此,必定遏制伊洛二河洪水泛滥。当年船工出河远航,都要在此举行启航仪式,焚香祷告,祈求平安。在伊洛河入黄口附近,亦建有黄大王庙,与九龙庙规模、性质相当。同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百万庄园:位于近黄河南岸的洛河(亦称伊洛河或清河)西岸,因运河之利而成为全国首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堡:洛河黑石关要塞处,系洛阳之咽喉要道处的军事重镇。
河洛汇流:位于今巩义伊洛河和黄河交汇处。是大运河洛阳段和通济渠西段的东端点,是当年隋炀帝行幸江南“出洛口”的地方和“京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