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境随心转,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为什么?什么是境随心转,怎么能够心境合一?

请朋友们用自己的所悟之言来表达一下,末学感恩诸位.

境随心转,是依佛教的修法所观察到的心理学结论。佛法有色法和心法,这就包括在心法里。在较为高深的禅定境里,所要避免的无非也就是不要去产生认同,而是去寻找真正的自我——真心的所在。

表象是人对现实的直觉认识。表象就仿佛是第二注意力,好比有五条水流,当你处于其中一条时,你能感到距离你较远的水流那有区别性的声音,然而是依稀和遥远的,这就是表象的感觉。对于当下,由于你就处于表象中,你将不会“意识”到你的一举一动都受控于表象。所以人会以为被表象环绕的感觉,就是“我”的感觉。表象随时穿过人的思想,即便睡眠中也是一样。而“境”就是在表象之中有一块加强的“认同”,一个凸显的“自我”和一个试图去争执的对象。所以,认同产生境,你可以认同物、别人的表情、待遇甚至天气,一旦认同,你就会感觉自己就等同于你所认同的东西,譬如如果有人砸坏你喜爱的东西或者讽刺你的身材,你就会怒不可遏。所以,境就像一朵小小的浪花,在其上却集中了人的全部重量。而这个因认同而产生的境,所依存和恐惧的无非就是:自我的毁灭。那就让它死好了,这就是境随心转的奥秘——死亡。如果你肯让自己的一部分死亡,实际上死去的只是一种错觉。永生的得到依靠此时此刻的牺牲。
境随心转所依靠的就是放弃此时此刻最珍贵的东西。如果境是发生在外在的两个人之间,那就意味着牺牲自己,但并不是要将其明白地表现出来,恰恰必须要在扮演某个与牺牲的观念无关的角色的同时才能找到能放弃的东西。这样当你牺牲的时候,你的一部分就死了。如果境是发生在内部的两个“人”之间,你需要常常扮演人们心中的疯子,甚至做一些不符合礼仪常情的事。为什么?因为人的内在的实情就是,仿佛相互冲突的数百人聚集在一个广场上,但后天的教育用一种仿佛隔墙似的东西将这些相互冲突的声音遮蔽住,一个人就意识不到本质上他是相互违背、错乱颠倒的集合体。这数百人之中,没有一人是清白和完全道德的,恰恰只有当两个自称道德的人相互厮打的时候,你才能从中看到什么是不道德和缺乏良知的。当外在发生什么刺激的事或发觉自己被无意识地卷入到某种争论、事件之中的时候,一个人就要牺牲这种隔墙,并试图让许多人一起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9
  佛是自性,是觉悟。
  其实,我们众生本具佛性,老法师讲:”迷邪染是你,觉正净也是你“。
  为什么我们本具佛性却不觉悟,因为我们生长在这个尘世,从小到大在这个大染缸里,搞得自己不分是非真伪,连自己的本性都忘记了。所以说,学佛,就是让你找自己,认清自己真面目
  境随心转,就是我们心态问题
  世间一切人与事,没有善恶之分,是你的妄心在分。也就是说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
  比如说今天老师表扬你,你自然很开心,明天老师批评你,你应该也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指出你的不足,你才能更明确地完善自己。就是说,今天你态度转变了,你的世界里都是好是好人。态度不变,以后的路就会处处碰壁。
  至于心境合一,心和境本来是一不是二,又何谈合二为一呢。
  心是你的正报,境是你的依报。我们正报都转了,依报能不随着转吗。所以还是回到心上,顺境不贪,逆境不嗔。
  道理说多无益,末学也是绕了很多弯路,今天才明白。佛法深不可测,并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可以参透的。要踏入这个门,基础很重要,作佛先做人,做人先行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先做到大恶不能沾,大善尽力做。
  我首先反省自己,之前对父母做的太差。今天就从父母下手,边行孝边转变自己。这是最实际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心得,有说的不正确的地方,尽请原谅!愿您六时吉祥,他日早得正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08
佛,这一个字不知道可以用多少个字来解释你才能懂。呵呵,简单理解就是一个觉悟了的人,觉悟了真理,找到了自我,达到身心彻底解放的人。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个理论基础之一。佛家的理论基础基本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你真感兴趣,建议你还是安心的系统读读这方面的资料和书籍比较好!不然很容易先入为主断章取义
你试着回头内寻能不能找到你的心,找到了你就知道如何心境合一了。追问

阿弥陀佛
境随心转是否就是心境合一,是一不是二呢?

追答

二难道不是两个一吗?没有一哪来的二?一和二有分别吗?一和二没有分别吗?
分别就是二,不分别连一都没有。

第3个回答  2011-08-08
什么是佛? 这个问题如果真的回答起来一天的时间都说不完. 简单来说觉悟了宇宙真理的人就是佛.
所谓境随心转就是说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影响到他的环境或是生活.
如果你不认识环境或是生活能够被我们的心境改变的或你可能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
或者说你是一个唯物主义.
那么就无从谈起信仰佛教了!
佛教很多基本的经典都会讲到如何安抚自己的心,如果改变自己的外在环境.
建议看看一下简单的佛教典籍!
第4个回答  2011-08-08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境随心转并不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佛教的基本原理是如理作意。
心境合一并不是佛法所追求的境界,佛法又不是道教,要追求天人合一;也不是婆罗门教要追求的梵我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