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吴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

如题所述

  诸葛亮没有随刘备去攻打吴国,是因为刘备知道他不赞成伐吴,当然不会带军师前去了。再说西川刚定,也需要诸葛亮操持一切,稳定后方。结果刘备自己逞能的结果,是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最后没有脸面回成都,客死在白帝城。
  
  知道刘备要攻打东吴时,第一个站出来直言劝谏的是赵云。赵云直言不讳的表达“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可见赵云很明白事理,但刘备根本不听。
  诸葛亮也苦谏过几次,刘备心里刚稍有回转的意思,就在此时张飞从阆中哭闹而来,抱怨刘备不思为关羽报仇,这么一来,刘备更加不顾一切,把诸葛亮的意见抛在一边了。

  后孔明在百官的督促下,带领大家一起又到校场,上表劝诫刘备,陈述不要伐吴的理由,但刘备被兄弟义气充塞头脑,根本听不进去,甚至把诸葛亮的表章都摔在地下,决绝的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刘备当上蜀汉皇帝以后,不那么听的进诸葛亮的话了,赵云更不必说。赵云在刘备家的地位只是个武夫,关羽、张飞却是他兄弟,这在孙夫人回东吴赵云截江夺阿斗时就可以看出,孙夫人对赵云是呵斥辱骂,却不敢和张飞犟嘴。

  后来学士秦宓又劝诫,刘备甚至要杀了他,最后在诸葛亮和百官的哀求下,把他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才被放出来。

  刘备伐吴,诸葛亮被安排保着阿斗守两川,而虎威将军赵云只落得监督粮草的活儿。这说明了什么呢。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7
  诸葛亮对刘备是非常之了解的,刘备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调动全国的军队讨伐东吴,收复荆州。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刘备已经做了皇帝,谁要进谏,搞得不好就要掉脑袋。只有赵云不管,照样说了一大通理由,坚决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果然大怒,一点也听不进赵云的意见,不仅听不进去,伐吴也不要赵云去了,让赵云留守后方,实际上是把赵云晾在一边。

  《三国演义》上讲,赵云是五虎上将,其实,赵云的官要比关、张、马、黄小得多,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马超是骠骑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他们都是重号将军,但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可见,由于赵云过于耿直,所以刘备对他不是太喜欢。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秦宓,他也进谏,说讨伐东吴是天时不利,结果秦宓的下场就更惨了,差点被杀掉。幸亏大臣们求情,刘备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秦宓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后来刘备伐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差不多全军覆没。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说了一句话:“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话,必定能够说服主上不要伐吴。即使主上伐吴,如果法孝直在身边,就不会惨败了。”这简直就是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这说明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谏,可能是对刘备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摸得比较透。在刘备大怒、一意孤行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说了也是白说,谏了也是白谏,那还不如不谏。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是要尽自己的职责,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08
1、诸葛亮的兄长在东吴,双方的关系本来就很好,曾为盟友,为了一己之私而撕毁盟约,不利于国家。况且诸葛亮在东吴多有故人,东吴士兵对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事迹简直奉若神明,好多士兵甚至曾经和他并肩作战,怎忍亲手加害。
2、士为知己者死,当年吴侯以高官厚赂、真心诚意邀请诸葛亮辅助东吴,虽然他不可能去,但是在内心深处对吴侯也是很佩服的,即使忠臣不事二主,但也不能对知遇之人翻脸无情吧
3、诸葛亮若去,陆逊的小小计谋必然不能实现,刘备就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造成魏吴联盟,蜀国将更早灭亡,诸葛亮将再也没有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了。 丞相都没的做了,只能做个亡国之臣,遗恨万年,以他的聪明睿智,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呢,所以他不会去的。以丞相之名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一展平生所长,这才是英雄才俊所为,而绝不会为一时意气尽毁万世英名。试问到现在又有谁的见识超过他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9-07
诸葛亮是政治家,在军事上才能并不比刘备强。三国演义上的军事才能是罗贯中帮他杜撰的。蜀国建国之初,需要诸葛这样的人才稳定政治,照顾后方,所以诸葛留在成都是政治需求。
第4个回答  2011-09-07
诸葛当时不赞成出兵,刘备执意要去,他怕后方空虚,魏国来袭,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