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跟别人产生亲近感

如题所述

无法跟别人产生亲近感1
什么是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最早来源于拉丁语“intimus”,意思是最内在、最深层、最深邃和最私密,所以亲密关系就是彼此在分享、信任、敞开和不设防的状态中所拥有的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的形成,不应该有刻意地拉拢,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最好是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
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真是自己没有这方面能力的问题吗?
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问题往往出在三个地方!
1、做太好反而给不了人真实的感觉。简单点来说,是你太在乎对方了,太在乎对方的感受了,继而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属于处处围着对方转的情况,不惜委屈自己盯尺氏,尽量争取在每件事上都让对方满意。
更不敢有真实自我和经历的分享,怕对方不爱听,或者怕引起对方的抵触。
看似没有问题,说话做事也无可挑剔,但就因为你做得太好了,表现的太完美了,反而给不了人真实的感觉。
让人感觉不真实,那么几乎就是一定的,对方会有本能的戒防,所以你感觉差那么一点儿的距离,始终无法拉近。不完美才会带给人一种简单的真实感,但这并不是让你随便起来,而是让你学会分享。
亲密关系的建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与他人分享自己最内在的内容。
最内在的内容,包括了真实自我的分享、真实情感的分享、真实经历的分享、真实体验的分享等等。
然后在一次次的分享中,逐渐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自己的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和对方说,只是把表面功夫做到位了,人都是能轻易感觉到的,继而对你也会投入一样的态度。
你不可能和所有人都建立起这种亲密关系,但当你真正认可一个人时,不妨大胆一点,即使得不到对方的回应,你也不会损失什么,至少你努力了、珍惜了。前提你也要看清,对方是值得的。
2、有些距离是被自己亲手拉开的。没有人是糊涂的,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都有自己的感受,就好像某个人对你是什么感情,以及是否信任,凯散你心里都太清楚不过了。
真诚、信任是大家都能明显且直接感受到的东西。
所以你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自己伪装的很好,把表面功夫做到位了,就能获得对方的信任。想要获得对方的信任,只有拿你的信任去交换。
无论是亲密关系的建立,还是亲密关系的维持,信任是核心基础。
很多人都是等着对方先来信任自己,再决定要不要、能不能去信任对方,无异于就会使得这段关系尴尬和困槐淡漠下来。
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几乎就不可能再走近了,如钉子般扎在彼此的内心深处。
包括真实自我的分享,很多人都觉得只有等彼此信任了,才愿意和对方互相分享,其实呢,真正的信任就是在一次次的分享中逐渐培养来的。
不愿把自己的缺点暴露给对方,于是被迫戴上一副面具,岂不知这幅面具一旦戴上,再想取下来就很难了。
信任不一定是没有秘密,也不是亮出自己的存款,而是能让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里有被你认可的位置。
3、的确是自身有令人难以容忍的问题。无法或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问题如果不是出在前两点,那么基本上就是自身的问题了,有令人难以忍受的问题。
比如,性格过于古怪,或者人品有问题,又或者对人对事的要求过于苛刻。
别说亲密关系的建立,直接是没办法在一起相处交流的,任何关系的建立、发展和维护,彼此能感到踏实舒服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很简单的一句话。
与一个人处不来,可能是对方的问题,与两个人处不来,也可能是这两个人的问题,但与三个人或与所有人都处不来,那便是自身的'问题了。
除了品性的问题,也要看你懂不懂宽容别人,还是说因为一点事情就会计较不休。
以上就是总结的三点,三个问题所在。
其实你要知道,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靠一个人的努力根本决定不了两个人的关系,必须得两个人都有共同的意愿。
就好像是玩“接力棒”游戏,你愿意把棒子传给对方,可也得对方回传给你,这场游戏才能继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得终止。
总之,亲密关系的建立不是靠讨好与迎合。
认真去想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真实自我的分享,看似是最简单的,实际上是最难的,大多数人都卸不掉自己的面具,被在外的人设捆住了双脚。
尽量简单一点,没有人是傻的,内心的感觉都很真实且直接。等关系建立起来后,也不要仗着彼此那么熟悉,继而多了一些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始终都要记得,信任、分享、宽容和真诚。
我们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外人,又让最熟悉的人来容忍自己最差的脾气。
无法跟别人产生亲近感2
无法和他人亲近,是因为你把自己关进心里
因为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往往是因为内心住着一个被嫌弃的自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情感的心理原理。
人最初的情感通常产生于原生家庭。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被养育、被照顾、被爱的方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婴儿时期需求的满足状况,将决定他们成年后的情感类型,并且很容易伴随终生。
心理学家们把情感类型分为四种: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混乱型(焦虑逃避)。
安全型:拥有这种情感类型的人,非常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也比其他类型的人更接受独处、更独立。
因为内心对于他人的关系充满自信和安全感,因此他/她能够清晰地把生活、生命中的重要关系按照轻重排序,并给彼此划分出清晰的界限。
拥有安全型情感模式的人是人群中最好的恋爱对象,完全可以升级为家庭成员,或成为人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普遍有能力接受他人的拒绝、承担自己的痛苦,而不会歇斯底里不分青红皂白的给他人施加压力或折磨。
焦虑型:处于焦虑型情感模式的人,对于他人的关系,非常容易感到焦虑和紧张。
这种人自身非常缺少安全感,往往经常需要爱人或家人不断表达爱意和肯定,才能消除他/她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感。
他们通常很不喜欢独处,但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单身状态,而且经常陷入不是很合常理的甚至有虐待情况发生的关系中。
究其原因是情感焦虑的人,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去信任别人,哪怕是他们很亲密的人。这就导致这类型人的行为经常不理智、不规律、而且情绪化。
常见的矛盾状态是:经常跟人抱怨异性这不好那不好,内心却又渴望对方的关注,索取式求爱是这类型人的常见模式,而这类型人中往往以女性居多。
回避型:如同字面意思,回避型情感模式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对方非常依赖,但与此同时,因为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一类型的人并不真正喜欢亲密关系,并且很恐惧给出承诺。
当亲密关系中的爱人或家人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关系时,这类型的人就会匆匆从这段亲密关系中逃走,以躲避对方可能会向他提及的要求。
当有人向他们靠近时,这类型人就会觉得内心压抑很想立刻逃跑。
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回避型情感模式的人始终保持及时抽身离开的能力,以躲避可能会产生的承诺要求。而在这个类型当中,男性多于女性。
混乱型(焦虑、逃避):混乱型情感模式的人,则混合了焦虑和回避两种情绪。
这类人不仅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或作出承诺,也完全不信任任何人,尤其是不信任任何想要靠近或接近他们的人,尽管内心十分渴望他人的关爱和认可,却又十分蹊跷的以攻击性行为,将试图靠近他们的人吓跑。
心理学家分析研究后发现,这类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矛盾的情感模式,是因为童年时期经历过虐待和忽视,有的人则是因为在大家庭中一直被忽略和虐待双重否定经历后造成的矛盾状态。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自己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经历过父母离异、去世等没有安全感的时期。
也有人倾诉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从未得到过充分的爱和关注,以至于内心深处一直都渴望着更多的爱的滋养,但又因为从未被爱过,而对爱产生恐惧,生怕自己负担不起,承诺不了什么。
所以将自己的情感当成一种交换,从而造成“无法与他人亲密,内心又嫌弃自己的”现状。
在成年早期(18~40岁),人需要经历的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拥有牢固的自我认同的人,才敢于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
这是因为,一旦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几乎等同于把自己的同一性跟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
也只有两个人的同一性真正融合到了一起,才能够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甜蜜的亲密感,否则就会产生相互的孤独感。
自我同一性是指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人格。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通常都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着充分的了解和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将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念,并在未来发展中,作出自己的思考。
而20-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