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如题所述

你好亲,很高兴为您解答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人就有在过年的时候悬挂桃符的习俗。

随着桃符的不断演化,到了五代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春联,直到今天贴对联依旧是过年的风俗之一。




对联可以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文字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对联也可以叫做银联或者对子写在纸上,布上,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句对联需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致,音都蕴含着中华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魅力。




从古代一开始的贴桃符到后来的贴春联。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悬挂春联已经变得普遍。王安石有句诗叫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依旧是我们如今朗朗上口的名句之一。贴对联到了明代的时候发展到了高峰时期。


出现了我们今天说的春联,这与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还有关系。

据说朱元璋在定都金陵后,在除夕前让公卿世家家门上都要加春联一副,然后他微服出巡挨门观赏。此后文人将做对子视为一个雅事。


贴对联有重要的文化寓意,不仅是继承传统的习俗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春联,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一般春联都是以红色的底色加上黑色的字体或者是金色的字体呈现。除了在过年期间的贴春联外,平常为人们做对子也非常有意思。

因为做对子要平仄相合,上下相称结构完整,语言鲜明和精练,有上联和下联有时候也会有横联。


贴对联,现在在年轻人的文化中,可能已经不那么盛行,但是到了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依旧要贴春联,这时候我们也许也有在网上买的春联,也有自己搜寻名句自己写的,或者以及创作的。




但也有不少人平时不接触对联,然后在过年的时候贴春联不好区分上下联。这里说一下,并联上下联,如何区分首先可以根据平仄区分,我们小时候学拼音和音调,也学过评上去入的变化。




那么春联的上联一般最后一个字是第三声或者第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第一声或者是第二声。或者如果不好,区分平仄的话,可以根据对联的含义比如说上联和下联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上联就是因,下联就是果。


也可以通过时间关系,或者是范围大小区分上联和下联。如果时间上出现了,旧的时间或者是过去的时间。这就是上联,新的时间就是下联。范围大小一般范围大的是下联,范围小的就是上联。

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帮助您。望采纳,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04
贴对联的习俗相传最早是为防止一种叫做年的猛兽对人类的入侵,相传很久以前有种叫做年的怪兽,没到除夕夜里就会出来伤人,为了吓跑它,百姓们就在自家门上贴上红纸,并燃放爆竹,用这种方法把年吓跑了,后来改为门神,同时也有着吉庆平安的寓意,后来改为春联了,抒发自己喜悦的心情,寓意吉庆富贵平安好运来。
第2个回答  2011-03-27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第3个回答  2022-07-12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增加喜庆的节⽇⽓氛。表达了中国劳动⼈民⼀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第4个回答  2022-10-04
过年贴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的习俗之一,是对来年最美好的祝愿,同时可以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