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役和成语典故和计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之一,你知道有哪些著名战役(写一至二例)?还出现过哪些成语典故和计谋?(二至三例)

1、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

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重振晋国霸业,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与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而赵襄子拒绝向晋公献地。

为了讨伐赵襄子,晋公命智伯瑶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联手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并引晋水灌晋阳城。

在晋阳城快要被淹没时候,赵襄子暗中串通韩、魏两家,最终韩、魏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军营,智伯瑶兵败身亡。

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作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氏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以后,他们又开始瓜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的国君,再无半点权威。

从此,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2、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3、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侣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4、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5、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

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

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

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阳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问鼎中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道伐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2
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
春秋初年,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郑庄公伯敌人迂回袭击自己,征求大臣抗敌意见。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不整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单)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必经之路。交战后,郑军与敌稍作接触,即假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戎军前队见有利可获、遂紧迫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郑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截成数段,全部消灭。敌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成语典故和计谋: 1 围魏救赵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2 空城计: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第2个回答  2006-01-24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战役

春秋时期

公元前700年郑国联合纪、鲁两国,与宋、齐、卫、燕四国开战,结果
四国联军大败。但是,宋国不服,又联合了齐、蔡、卫、陈伐邓,焚了郑国
的渠门,一直打进大街,又侵扰郑国东郊,夺取了牛首(郑郊,今河南许远
县东北)地方,郑国由于寡不敌众,败北。

宋襄公在公元
前638 年伐郑。楚救郑,与宋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当时宋军已
经列好阵势,楚军正在渡河,司马子鱼(即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彼众
我寡,及其未既济(渡河未毕)也,请击之”,他不同意。楚军渡河以后,
还没有摆好阵势时,子鱼让他乘机发动进攻,他还是不同意。一直等到楚军
准备好了之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伤,
国人因此埋怨他,但他却说什么:“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泓水之战,宋国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宋襄公因伤而死。

,鲁僖
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 年),晋国联合了秦、齐、宋,出兵车七百乘,与
楚大战于城濮(山东范县临濮集)。战争开始时,楚军占优势,晋军为了争
取主动,“退三舍”即去九十里处驻扎下来。但楚军主帅坚持开战,“楚众
欲止”士气不甚旺盛。战争中,晋军下军副将胥臣选择楚军力量薄弱的右军
陈、蔡两国攻击;晋的中军与上军则集中力量打击楚的下军,因而打败了楚
军的左右两翼,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史称“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最大
的一次战争,使楚国在扩张中第一次遭到严重打击,有力地制止了楚的北上。
晋文公打退了狄族,保护了王室;又打击了北侵的楚国,再一次缓和了紧张
局势。城濮之战后,诸侯服晋,晋文公就在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同齐、
鲁、宋、卫等七国之君结盟曰:“皆羿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
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均见《左传》僖公二十
八年)。这次会盟中,周襄王也被召来参加,并册命晋文公为“侯伯”。从
此,晋国也就正式确立了霸主地位。

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 年)晋文公死,太子􏳽继位,是为襄公。
秦穆公乘此机会,派孟明视(百里奚子)、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带兵侵郑。
秦军经过周到了滑国,遇到去周做买卖的郑国商人弘高和奚施。他们知道,
秦国来意不善,弘高一面派奚施向郑君报告消息,一面“以乘韦先,牛十二
犒(秦)师”,而且假托郑国君命说:“寡君闻吾干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
从者。“郑穆公得到奚施报告,派人去侦探秦国驻的客馆,知道他们确有侵
略阴谋,便说:“吾子淹久于敞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闲)敞邑,若何?”
孟明视得知郑国已有准备,“灭滑而还”(均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但秦军行经肴地(今河南浴宁县西北)时,碰到晋军和姜戎的夹攻,秦师全
军覆没。秦军的主帅孟明、西乞、白乙等,被晋俘获。鲁文公二年(公元前
625 年)秦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晋将狼瞫率领人马首先
冲进秦阵,打乱对方阵势,随后掩杀,秦军大败而逃。晋人嘲笑秦国说:“这
是一次“拜赐之师”(《左传》文公二年)。过了一年,秦穆公亲自领兵伐
晋,渡过黄河便烧掉乘舟,表示不胜不回。晋人见秦有决一死战之心,不敢
应战。这次战争秦国虽然得胜,但是秦国力量终究不如晋国,特别是晋国占
领了被称为“桃林之塞”的秦国门户(在今河南灵宝县,西接陕西潼关县界,
这就是后来秦国的函谷关),秦国东进的道路被晋所扼,穆公乃用由余向西
方戎狄地区发展,遂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鲁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 年),楚庄王伐郑,攻到栋地。郑国大臣子
良说:“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左传》宣公十一年)。
辰陵盟后,郑又附晋,庄王大怒,起兵围郑,三月而破,郑降于楚。晋闻讯
后,便派大兵救,于是晋楚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北)。此时晋国政令
不行,将帅不和,晋军终于战败逃归。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
年),鲁、卫两国由于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国乞师,晋派大军到靡笄山(今
山东厉城县附近)下,晋、齐两国正式宣战,在鞌地(山东济南市西)交锋,
齐师战败。这次战争,齐国的地位大为削弱,晋国取得重大胜利,晋国又重
新增强了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

到鲁成公
十六年(公元前575 年)春,楚国首先背约向郑、卫进攻。次年,晋因郑国
服从于楚而伐郑,郑国求救于楚,楚恭王率军救郑。晋军渡过黄河,与楚军
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县)相遇,两军大战,楚国败北而归。

战国时期

公元前354 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
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
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
“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
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
“擒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

公元前342 年,魏国向韩进攻,三战三胜,直入韩国。韩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在次年当魏、韩打得精疲力尽时,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
以十万大军应战。孙膑利用魏军骄傲轻视齐军,采用了“减灶诱敌”的计策,
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三天之内从十万灶减到五万灶,再减到三万灶,制
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魏国果然中计,庞涓因之曰:“我固知
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只以少数精锐轻装部队兼
程追赶。到了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正好天黑,马陵道狭而旁多险阻,
魏军进入齐国伏兵的包围圈,顿时“齐军万弩俱发,魏车大乱相失”(均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结果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魏军主力被歼,
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公元前318 年,公孙衍的“五国伐秦”以楚怀王为纵长,
但是,实际出兵与秦作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
与三晋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交战,把三晋联军打得大败,齐又倒戈攻
赵、魏,这次纵约,不待秦人破坏,先已瓦解。

公元前314 年,恰巧燕国有内乱,齐宣王命令匡章带了“五都之兵”,会同征
发来的“北地之众”,向燕国进攻,仅以五十天的时间攻下了燕都,燕王哙
身死,子之被擒后处醢刑而死。

秦国为了破坏齐、楚的联合,使张仪人楚,以商于(今河南浙川内乡一带)之地
六百里的许让为条件,诱得楚怀王与齐绝交,但旋即食言。怀王大怒,于公
元前312 年,发兵攻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楚国大败,秦俘楚将
及副将等七十余人,斩首八万,又取楚的汉中郡(楚汉中不是秦汉中,
秦汉中为南郑即西成,在陕西境内;楚汉中即楚上庸,在湖北境内)。怀王
愈怒,再以倾国之兵袭秦,战于兰田(湖北钟祥西北),又是一败涂地。韩、
魏两国还趁火打劫,攻楚至邓(湖北襄樊市北)。

公元前293 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市东南)打败韩、
魏两国军队,斩首二十四万多人。

宋灭后二年(公元前234 年),燕联合秦、楚和三晋,
大举伐齐。燕将乐毅率师长驱进击,攻入齐都临淄。燕昭王亲自到济上慰劳
军队,封乐毅于昌国(山东淄博市东南),号昌国君。乐毅破齐后,把三十
年前齐军在燕京的暴行照演一遍。这泱泱大国的首都六七百年所积的珠玉财
宝、车甲珍器被动一空。齐王出走,连历邹、鲁等国,到处碰钉子,又回
齐国,结果为楚国淖齿所杀。别国士兵饱掠归后,燕兵继续前进,六月之
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除了莒和即墨外,齐国的郡县都成为燕的郡县,齐
国国上仅剩五分之二。

公元前279 年,燕昭王被杀,其子惠王即位。燕惠王猜忌
乐毅,改用骑劫为统帅,乐毅逃往赵国。骑劫改变了乐毅的“修整燕军,禁
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资
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的指导方针,对于齐的降卒滥施剿刑,还挖掘城
外坟墓,焚烧尸体,激起齐人的强烈反抗。田单为了迷惑燕军,使老弱妇女
登城守望,又派人把黄金千镒送给燕将,麻痹他们。接着田单用牛千头,披
上画有五彩龙纹的衣,角上缚着兵刃,尾上柬着灌有油脂的芦苇,并把城
墙凿了几十个洞,在夜间点燃牛尾上的芦苇,使火牛狂奔到燕军中去,后边
五千壮士随同火牛向前冲击。田单的“火牛阵”大败燕军,杀死骑劫,把燕
兵全部驱逐出境。田单因此封为安平君(《史记·田单列传》)。所以《荀
子·议兵》说:田单是“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从公元前284 年六国攻
齐到田单复国,前后有五年之久的齐、燕之战,对于齐、燕两国都没有科益,
得到好处的就短期来说是楚、魏,楚、魏两国共同分取了淮北之地。

公元前262 年,韩把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赵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防备秦军,秦也派自起进攻长平,开始了战国以来从未有的大战。
由于廉颇筑垒固守,赵、秦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
260 年,秦以反间计说赵孝成王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
赵王因以赵括代廉颇。赵括为将后,一反廉颇的措施,向秦军发动进攻。白
起采用了迂回的运动战术,先在正面佯败后退,诱赵军深入,待赵军到了秦
军的壁垒下被阻,后方也被秦军二万五千人切断,秦军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
赵军战斗不利,筑壁垒坚守以待后援。秦昭襄王得悉秦军完成了对赵军的包
围,亲赴前线,并征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开到长平,用来堵截赵的援兵
和接济的粮食。赵军被围,四十六天不得食,分为四队轮番向秦反攻,仍不
能冲出重围。最后赵括亲自带兵搏战,被射而死。于是,赵军大败,全军四
十多万全部被俘,白起除“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外,“前后斩首虏四
十五万人”(均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在这次战争中,损失严重的
赵国从此也衰弱了。

公元前257 年,魏、楚两国图谋救赵。魏安厘王派了将军晋鄙带了十八
万大军驻在汤阴(今河南汤阴),魏军因畏俱秦国,犹疑不定,不敢前进。
魏相信陵君魏无忌为了救赵,设法偷了魏王的虎符,假传王命,带了勇士用
铁椎击杀了晋鄙,夺得了军队指挥权,挑选八万精兵攻秦。同时,楚国春申
君黄歇也派景阳领兵救赵。邯郸城下的秦军,在赵、魏、楚三国军队的内外
夹击之下大败。秦将郑安平在赵军围困下带了两万人降赵。

公元前237 年,始皇亲自掌握国权,重用尉缭和李斯。这时尉缭献计说: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愿大王毋爱财物,
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
纪》)。李斯也出类似计谋,秦王乃“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
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
使其良将随其后”(《史记·李斯列传》),加紧策划灭亡六国的行动。
在六国之中,韩最弱。公元前233 年,韩王安被秦胁,对秦公称臣。公
元前231 年,韩把残存的南阳地献给秦,秦使内史腾做南阳假守。次年,秦
内史腾攻韩,俘获了韩王安,灭了韩国,把所得韩地建置为颖川郡(《史记·秦
始皇本纪》、《韩世家》)。
公元前229 年,秦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大兵攻赵,为李牧、司马尚所败。
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使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杀李牧。次年,王
翦大败赵军。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奔代郡,自立为代王。但六年以后,
公元前222 年,代仍被秦军所灭。
公元前227 年,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以西。
次年,秦更大举攻燕,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辽东郡。秦将李信追击,
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 年,秦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亡
燕。
公元前225 年,秦派王责攻魏,魏人坚守大梁。秦人引黄河水灌之,三
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而亡。
公元前225 年,秦派李信、蒙武攻楚,初步得到胜利。楚军乘秦军不备,
跟踪反击“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史记·王翦列传》)。后来,
秦改派王翦领兵六十万向楚进攻,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迫使
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公元前222 年,王翦更
平了楚的江南地,降眼了越君,置会稽郡,楚亡。
当秦先后灭韩、赵、魏、燕、楚五国时,齐相后胜接受秦的贿赂,又使
宾客受秦金,共劝齐王“去从(纵)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五国既亡,秦兵于公元前221 年,攻破齐国,
俘齐王建,齐亡。
秦国从公元前232 年到公元前221 年,仅仅用了十三年时间,便将山东
六国消灭,完成了海内统一的大业。
第3个回答  2018-05-23
围魏救赵
一鼓作气
管鲍之交
负荆请罪
第4个回答  2006-01-25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