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高考是在浪费资源吗?

潘喜梅阿姨年龄已经达到了54岁,这在高考的考场上着实很罕见,除了“钉子户”梁实之外,“高十”考生唐尚珺已经是“大龄”考生。他们每次出现在考场上总会格外引人注目。

第1个回答  2022-09-17

1.早在2001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取消了“高考生年龄不得超过25岁”的限制,所以这位52岁大叔参加高考并被成功录取完全是合规合法的。


如今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很多大专高职院校其实是招不满学生的,所以大叔被录取,不存在“浪费资源”、“抢了年轻人的机会”。

2.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求学者能够获得的资源比过去充足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认为52岁的大一新生浪费教育资源的人,要认识到当下教育环境的变化,不妨多去理解和欣赏他们身上终身学习的精神,共同融入全民共建学习型社会的热潮,在不断学习中助力自己的成长。

3.想要提升自己。鲁新林本身是80年代的大学生,在单位工作,有学习提升自我的觉悟和能力。

退休后无事可做。他因为身体原因,去年十月从单位提前退休,他表示“不想打太极钓鱼,想再当回学生”

。追寻自我价值实现,到了这个年纪,他没有什么经济和生活上的压力,转而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希望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第2个回答  2022-09-17

首先我国从2001年开始关于高考规定凡是未婚符合条件人员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高考报名已经没有具体年龄要求。而52岁"考王"粱实第24次高考,这算浪费社会资源吗,关于这一问题让我们从2方面上分析第一在法律上,52岁的年纪属于高年了,但是从2001年开始关于高考已经是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了粱某的作法在法律层面上是不算违法的,确切来说他自己是有考试权利的,对于自己成绩不满意参加考试这是属于他自身的权利的第二从道德层面上讲,第一,52岁的他已经算上是年纪高了,与它同辈的人也快进入老年退休期了,工作了30多年了在这30年里积累经验从某种层面上讲也算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而粱某选择参加了24次高考,高考,是每年无论社会还是国家耗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为中国教育发展选择人才的一次公平的考试,从一定方面上也防止社会上阶级的固化,而举办的一次考试。粱某参加24次高考在于同年人相比下其实他在某方面已经算是在消耗社会资源了第二,已经参加了24次高考的他比应届考生都占有优势,比如说,经验,技巧,方法等等,也更加了解出卷老师的想法更加明白出卷人想要的答案,在某方面对应届考生是不公平的第三,与其说收费社会资源,倒不如说是在消耗社会资源下,同时也浪费了家庭资源,12年寒窗苦读每一个学子肩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点学子的厚望全都寄于高考上。参加一个高考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次公平,同时这个家庭也会倾尽家庭资源支持孩子高考,就比如说最简单的,孩子高三一年,有的家庭可以专注于伙食,尽量给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去学习,而粱某参加了24次高考可想而知家庭所要消耗的资源总而言之粱某参加24次高考在道德层面上说是消耗社会资源,而在法律层面上其实算是维护他自身的学习权利。

第3个回答  2022-09-17

我个人觉得大龄高考不是在浪费资源,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经常听老一辈的人在说,“后悔以前条件差没有读书,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连电脑都不会用,智能手机都不会玩,出门坐地铁都不会,年轻人应该好好读书,不然跟我们一样什么都不会。”

每个人的追求和认知都有很大不同,之前读书的时候,高三,班里来了一个复读生,第一次高考距离理想的大学还差几分,但是可以上其他的二本学校,她放弃了,毅然决然的复读一定要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可能在其他人眼里会觉得,可以读其他的二本大学也是一件好事啊,没必要再去复读,万一复读考不上呢,面对这样的质疑以及复读的压力,我这位同学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从这个事上面看,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强行加在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自由权,存在即合理的事情,没有什么浪不浪费,当还有机会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呢,现在很多人都会注重学历,可以看到很多成人高考、专升本等这种学历提升的平台以及政策,这说明什么,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学历的认知越来越强,那么这些行为也是在浪费资源吗?很显然这当然不是,同理可得,大龄高考并不是在浪费资源。

第4个回答  2022-09-17

高考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当官发财还是掌握一门赚钱技能?如果是后者没必要高考

所谓“浪费教育资源”“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背后暗含的一个大前提是:教育资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一方多了,另一方就会少,年纪大的人“占用”了,年轻人就会“少用”。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

可是,接受教育是一场“零和博弈”吗?显然不是。首先,高校招生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总体上呈扩大趋势。换句话说,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是不断增加的。同级考生之间固然存在竞争关系,但这是一种各凭本事、力争上游的良性竞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

实际上,很多大学包括一些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招不满的名额。当然,这并不是想说,只要想上,人人都有大学上。而是想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自己考不上大学,其实更多应归因于“自己考不上”,而不是因为“别人考上了”。

反过来说,处于体力、脑力巅峰时期的年轻人,在高考中还输给大叔,难道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吗?技不如人,就要愿赌服输。如要竞争,就凭自己的本事去挑战。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多,社会整体素质就越高。整体素质越高,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越大。

这也是人口红利的含义之一,不仅仅指人口多,而且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比例高。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学习,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这些年来,我国更是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

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扩大人才资源;从个人层面来说,这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拓展人生可能。利人利己,弊从何来?

退一万步说,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既然法律没有给参加高考设置年龄上限,那么,“大叔”“大妈”就都有资格报考,任何人都无权干涉。而对于那些想象出一场“零和博弈”,并要求别人“让”着自己的人来说,他们还没上考场就已经输了。

第5个回答  2022-09-17

首先我国从2001年开始关于高考规定凡是未婚符合条件人员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高考报名已经没有具体年龄要求。而52岁"考王"粱实第24次高考,这算浪费社会资源吗,关于这一问题让我们从2方面上分析第一在法律上,52岁的年纪属于高年了,但是从2001年开始关于高考已经是没有具体年龄限制了粱某的作法在法律层面上是不算违法的,确切来说他自己是有考试权利的,对于自己成绩不满意参加考试这是属于他自身的权利的第二从道德层面上讲,

第一,52岁的他已经算上是年纪高了,与它同辈的人也快进入老年退休期了,工作了30多年了在这30年里积累经验从某种层面上讲也算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而粱某选择参加了24次高考,高考,是每年无论社会还是国家耗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为中国教育发展选择人才的一次公平的考试,从一定方面上也防止社会上阶级的固化,而举办的一次考试。粱某参加24次高考在于同年人相比下其实他在某方面已经算是在消耗社会资源了第二,已经参加了24次高考的他比应届考生都占有优势,比如说,经验,技巧,方法等等,也更加了解出卷老师的想法更加明白出卷人想要的答案,在某方面对应届考生是不公平的第三,与其说收费社会资源,倒不如说是在消耗社会资源下,同时也浪费了家庭资源,12年寒窗苦读每一个学子肩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点学子的厚望全都寄于高考上。参加一个高考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次公平,同时这个家庭也会倾尽家庭资源支持孩子高考,就比如说最简单的,孩子高三一年,有的家庭可以专注于伙食,尽量给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去学习,而粱某参加了24次高考可想而知家庭所要消耗的资源总而言之粱某参加24次高考在道德层面上说是消耗社会资源,而在法律层面上其实算是维护他自身的学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