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攒钱的那些事儿

如题所述

我的父亲是一名传奇商人。从孩童时代,他就时常告诫我:“人的一生中,钱非常非常重要,到底有多重要?——钱永远第二重要。”

他的意思大概是,第一重要的东西,会随着年龄、心性、世界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但第二重要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钱是世间最有灵性之物。有人爱财不择手段,成为钱的奴隶。有人爱财,取之有道,懂得教钱财为自己所用。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并不是钱财本身,而是钱所赋予的自由。钱赚的越多,一个人拥有的选择也就越多,就不会被贫穷所牵制。

笔者应众多友人之邀撰写此文,希望帮助小有积累的中产阶级,树立基本的个人/家庭财务框架、把握财富积累的重要窗口期。

毕竟现在能赚多少钱不是关键,在下面的二十年里如何处置这些钱,才是决定成败的要点。

当一个人年富力强、并积攒了一定数量的钱财时,他开始产生不安全感,思考更深远的问题:如何能让自己的财产保值、升值?怎样能没有后顾之忧?

这都是一个成年人理应回答的问题。可在这之前,一个成年人应当知道,自己辛苦地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诚然有一些人把赚钱当成兴趣爱好、当成事业,但大多数人追求的无非就一个目标——财务自由。

究竟赚多少钱算是财务自由呢?来自世界各地的FIRE教已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FIRE教的历史。

关于FIRE.

FIRE是一个缩写,它的含义是:FINANCE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这四个词译成中文是:“财务自由、提前退休”。这个“教派”,或者更恰当地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国外已经小有规模。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以最快的方法攒够足够钱,提前完成退休,好开启爱他妈谁谁的快意人生。他们从不把“事业”和“赚钱”做绑定,因为二者本身就不是一码事。

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作者阐述了相同看法:“穷人与富人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富人最后才买奢侈品,而穷人和中产阶级会先买下诸如大房子、珠宝、皮衣、宝石、游艇等奢侈品,因为他们想看上去很富有。他们看上去的确很富有,但实际上他们已深陷贷款的陷阱之中。那些总有钱的人,那些能长期富裕的人,是先建立他们的资产,然后才用资产所产生的收人购买奢侈品,穷人和中产阶级则用他们的血汗钱和将留给孩子们的遗产购买奢侈品。”

在FIRE运动里,一些先行者在35岁便完成了财务自由,这种案例是少数。多数人希望在拥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制定一套如何削减支出、定期储蓄和配置投资的财务计划,这虽然拉长了完成FIRE的时间线,但和普通人的工薪结构、人力资源曲线也是很相符的。

在设定任何财务计划前,大家应根据现有的收支情况,初步推算完成FIRE的年限,方便随时进行财务追踪。

测算后得出的年限数字可能会很长,但不要灰心丧气。只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朝着目标行进,便是西天取经的白龙马,总有一天抱得真经还。相反,如果在财务上没有任何目标,就堪比一头拉磨的驴,走了同样多的路,只是原地踏步罢了。

下面进入正题。

FIRE教给出的财务自由公式是:财务自由=年支出的25倍,每年提取4%。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每年支出20万元,那么他需要500万实现财务自由,每年从投资利润中提取4%作为开销。

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法。当然在套用公式时,你需要计入子女、父母、自己和配偶的所有支出,乘以25倍后,把得出的总额除以每年的存款数(如果是家庭为单位那就是和配偶共同的存款数,注意是存款数,不是收入),就是实现财务自由所需的年份。

FIRE教里有很多重度节俭者,这是因为前期的重度节俭会为进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尽早实现FIRE的一大增速神器。这是一种削减支出的手段,与此同时,合理的投资、储蓄机制以及杠杆的应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财务手段。

目标制定完毕,下面浅谈家庭/个人财富管理的合理配比。

个人/家庭财务如何打造.

在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里,家庭资产分为

4个部分,分别是:活期存款(现金)、保险、风险投资、保守投资。这里的百分比设定,是基于已经有一定的财务积累情况下,如果仍在原始积累阶段,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活钱10% - 活期存款,应付3~6个月的短期开销,平时微信/支付宝关联的活期账户。

保险20% -以小博大,专款专用,解决家庭突发大额开支,是资产配置里绝不可缺的部分。不买即是愚蠢,就这么简单。保险类别很多,刚需型的有大病(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相互不可替代。

风险投资30% - 生钱的钱,如股票、基金、甚至比特币等。重收益,风险系数根据个人承受能力而定。有较高的财务智慧因素。理论上不应高于总资产的30%。

保守投资40% -保本升值的钱,理财产品里常提到的“保守稳健型”。不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求本金安全、收益稳定,如养老金、低风险保险理财产品等。

这四个账户如大楼的四个支柱,缺了一样,都会造成资产坍塌。下面来逐一说明:

活钱账户.

家庭的日常开销,一般是3-6个月的生活费,放在活期储蓄的银行卡中。日常生活、买衣服、打车、旅行都是这个账户。应关注大形势的走向,适当调整活钱存储比例。比如牛市的时候,资本环境好,3-6个月的开销就足以,但从两年前开始至今,全球走势步入资本荒年,进入“现金为王”的时代,这时流动性是最重要的,宜多屯现金,不仅保证自己资产不受危机影响,还能在触底时抄入物美价廉的资产。

保险账户.

以下概述几类刚需型保险产品。

重疾险/大病险: 每年付相应保险额,在确诊了疾病条目内的任何疾病时,获得一笔一次性赔付。买了多少保额就会赔多少钱。举例说明:老王投保100万的重疾险,每年缴5万元,20年缴清,结果在第5年时得了癌症。这时保险公司付给老王100万元,保单终止。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大陆重疾险还是香港重疾险,都具备多次赔付的功能,比如先得了条目内的轻症可以获赔保额的30%,再确诊某轻症可再获赔30%之类。具体以保险公司具体产品为准。

第一要点

重疾险不是医疗保险,不是说你看完病拿账单找保险公司报销的意思!!!

重疾险的意思是,若确诊保险公司目录里的任何疾病,你就能直接拿一笔钱,保单也随之终止。这笔费用主要应付患病期间不能工作,产生的家庭开支。

第二要点

重疾险每年付的钱不是消费,而是作为你自己的一个财务账户给存起来了!!

单就这个账户怎么计算收益,大陆和香港(境外)保险公司由于政策法规不同,有非常大的区别。大陆公司的重疾险没有投资功能,就是一个储蓄账户,如果生前得病能用上,就赔付出来,如果生前没能用上,就作为寿险,在去世时赔付给指定继承人(投保时填写),一般国内保险公司要求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挑选指定继承人,超出法定范围不给投保,因为其中存在道德风险,比如受益人故意对投保人制造伤害等……(可怕)

香港公司的重疾险具有多重功能,不仅具备基本的重疾多次赔付功能,还是一个理财投资账户,每年缴纳的保费以理财形式,由保险公司统一进行投资、分红,分红再计入保费、长期复利。(复利的意思就是利滚利。)时间长了你的账户金额越来越高、保额也随账户里的钱一同增长。如果若干年后你的保额从100万增长到200万,你想拿回一部分红利,可以用“PartialSurender”(部分赎回)的形式拿回部分现金、相应地降低保额。即使在保额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临时遇到紧急的经济问题、交不上当年保费,也可以以“部分赎回”的方式降低一部分保额、拿回一些钱来缴纳当年的保费。唯一的缺点是,香港公司必须当地投保,付款收款也要通过境外/香港账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外币再兑换成人民币汇到大陆账户是个棘手问题。大多数人不会操作。所以各花入各眼,虽然现金价值(从长远看)多出不是一星半点,恐怕很难运用于大陆的多数人。

今天的香港重疾险,已经不存在没有香港身份就不能赔付这么一说了。赔付逻辑都是相同的,只是付的是港币或美元、不支持大陆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香港或国际保险公司在大陆也设立了分公司,虽然是同一家外资保险,中国的分公司仍要按照大陆的法律法规来,并无上述香港保险的任何优势。比如说友邦保险,一定要搞清楚是大陆友邦还是香港友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个人对比了香港2家(友邦、保诚)和大陆2家(平安、泰康),决定投香港保诚。飞去香港一趟办理保险(无需体检)、汇丰银行开户。以后都用汇丰网银在手机银行上付款即可。

意外险: 对应突发意外事件,比如意外医疗、伤残、住院、猝死等。因为本身价格挺便宜的,一年不过三百多块。无需资质审核,每年续保即可。每家保险公司都有意外险产品,并且基本都可以在线购买和续保。意外医疗、伤残、身故,是所有意外险的基本范围,不同产品的区别点,其实是在这些之外的保障范围。比如频繁出行者,可以选择多保出行意外(包括误机、行李遗失等)如果是影视工作者,一定要保猝死(悲哀的现实)。从事体力劳动,要保住院津贴等。这些才是我们选择意外险的重点。

拿我自己举例说明,我在小米金融APP里投保购买了两份50万的意外险,共计338元,这两份保险分别是由国泰和泰康承保(小米本身是没有保险公司的)。

为什么分别购买两个50万保额,而不是一个100万保额,这里有些讲究。每个意外险的保障项目都不同,没有那种什么都保的。这两个意外险,除了一般的医疗伤残身故保障范围外,区别在于一个包含住院津贴,一个包含猝死。我选择保额砍半、两个都买,就能同时享有住院津贴和猝死补偿了。

同一个逻辑,大家可按自己需求购买。记得每年续保呀!

医疗险: 医疗险深了!仔细阅读。

医疗险是指针对医疗开支所购买的保险,常见的类别有社保、报销型医疗险、高端医疗险(直赔)。

社保的医保,建议购买。拿北京来说,在公司上社保每月最低是1400元左右,而在街道上医保,每月小几百元(前两年不到300)。这1400里不仅包含医保,还包含养老金等,计入工龄统计,而街道的两三百元,包含医保,不包含养老,失业险可自己选择性缴纳。一些自由职业者如果只考虑医疗,可以在自己街道以灵活就业的形式上医保。医保涵盖的药物和治疗范围以后会越来越宽泛,还有可能实现全国联网和用法升级,物美价廉,你值得拥有。

商业医疗险是消费型保险,意思是花了就花了,不像重疾险那样,是自己的钱存在保险公司。而且医疗险的费率每年都会随年龄上涨一些。

购买商业医疗险前,要知道这4个概念:

1、既往症–既往症是指投保之前已经得的病,需要在投保时诚实告知保险公司。这些病症、以及因此引发的其他疾病,都不包含在医疗险承保范围内。如果发现欺诈行为,保险公司可以拒保。要注意,不同保险公司之间是不相互认可既往症的,比如老王两年前投保了野鸡保险公司,今年得了癌症,野鸡公司不保肿瘤门诊用药,老王看到安联保的癌症费用更划算,想改买安联。这时候安联对这个癌症和相关的疾病划归为既往症,是不保的。

这也是为什么要及早投保。很多人想得病时再投保,等真生病时,就只能砸锅卖铁、水滴筹了。其实我很反感水滴筹。明明当初可以通过投保避免,却要细数自己的惨状,让别人来分摊自己损失。能够自己解决,就不要麻烦别人,好吗?

2、免赔额–免赔额是一些特定的医疗保险里包含的前置条件,它的意思是指自己需要先自费一部分钱,从一个特定数字起,保险公司才会报销。举个例子:我在香港保诚购买的住院医疗险每年大约4,500元(贵一点,因为包和睦家),保800万以内的所有住院医疗开支,免赔额16,000元。当我在住院费上自费了16,000元,从第16,001元起,任何800万以内的数额都将由香港保诚以报销形式来支付。这自费的16,000不一定非要自己掏腰包,医保或其他保险公司支付的也算在内。免赔额以年计算。

你可能会问,不要免赔额不是更好?确实更方便一些,不过价格要差一倍。

3、门诊和住院–在医疗险里,门诊和住院分为两部分,可以合并或单独购买。无论购买什么医疗险,都要看清里面对门诊和住院的赔付定义。

4、直赔–直接赔付,即无需自己垫付医疗费用,保险公司直接给医院结算。

总的来说,医疗险一定要有计划地购买,区分儿童、成年、老年。很多医疗险(无论普通医疗还是高端医疗)会因为有社保而下降费率,所以询完价后可以追加提问“我有社保,费率下降后是多少?”。

儿童,尤其是幼儿,属于患病高发期,时常遇到情况紧急但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所以有能力的可以购买涵盖外资/合资医院的医疗险,这类直赔的比较多,儿童不能单独购买,需要附属在父母一方的保险下面,费用比较高,新生儿3万左右,5岁儿童约2万。也可以直接从境外保险公司购买非直赔类的医疗险(因为很多境外保险公司的普通医院目录里包含了国内的昂贵医院),但需要自己能够处理和境外沟通理赔、以及有境外账号接收款项等。

成年人是家里的顶梁柱,逐渐步入中年,虽然这时身体健康,但已经在疾病突发的临界点。除了医保外,要根据自己去的医院种类的习惯,购买相应商业医疗险。这一点至关重要,除了应对医保以外的开支、这个年纪的人很容易突发疾病,到那个时候突发的疾病就变成“既往症”了。比如40岁时得了高血压,虽然高血压本身只是吃药和维护,可是保险公司不会再保任何与高血压有关的血管类疾病了。

其实平安、泰康都有百万医疗险,报销百万以内所有住院开支,有1万元免赔额,须60岁前投保,无需体检,可续保至99岁。每年一两千元而已。犹豫不决的成年人可以购买这款,让自己心里踏实,也建议给老年人上一个。老年人医疗费一旦产生就数额较大,并且过了55岁就很难上像样的保险了,因为这个年纪投保都要体检,而55岁的人去体检不可能一点儿毛病没有。这些既往症都不保了。

老年人可投保的还有防癌险,针对癌症肿瘤费用全额赔付,须70岁前投保。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癌症治疗,有许多治疗方法和药物是在门诊进行的,社保不保,价格较昂贵,也不在住院险的条目内。

家庭条件较好、又愿意在医疗上花些钱的,可以考虑直接购买高端医疗险,这种是直赔险,由保险公司直接全额支付。以35岁年龄来算,大陆地区包含所有医院的门诊、住院,每年约20,000元。之前提到过,我自己30岁,购买的是香港保诚的医疗险,每年4,500元,有16,000的免赔额,涵盖和睦家医院。以后随年龄增长我会考虑换产品。我父亲今年57岁,我给他上的是安联的直赔住院险,每年21,683元,这个住院险里包含了的核磁、肿瘤和肾透析等较昂贵的门诊费用。不包含门诊(因为平时本来去门诊就很少)。对于57岁的年纪来说非常划算。

理财险: 个人认为是保守投资里必备的一部分。

理财险就是把自己手里的钱交给保险公司去进行投资,投资回报较低,一般做的好在丰年可以到5%,平均在3%~5%之间,比余额宝稍微高一点。为什么通过保险公司来做部分理财如此重要,是因为保险本身具备了对抗清算的属性——保险金是不被划入任何破产、清算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一天发生了意外,债主围攻、穷途末路,自己还能有理财险这一小金库,任何债权人都动不了。这和自己存一笔钱的概念完全不同。你可能会想,自己不是大起大落的人,不会有那么一天,但保不齐儿子、孙子、孙媳妇干什么呢……反正都要存保守投资账户的,不如存一部分在理财险里。

理财险可以通过定投方式购买,比如每年存入固定金额的钱,连续存多少年。建议购买20年以上,可以比较好产生复利效应。

对于非“财务控”的人,我还建议在生孩子时每年或每月定期存一笔理财险(也可以是基金定投或其他理财方式),这笔开支在孩子22岁时,用于支持他/她毕业后开展独立生活的启动资金。这部分在保守投资的章节进行延展。

风险投资账户.

风险投资是生钱的钱,理论上不应高于总资产的

30%,不然如果投资失利,会导致家庭资产整体受到较大的影响。

投资领域分为“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主动投资”讲究的是根据个人智慧、判断、专业来挑战收益较高的投资,而“被动投资”是在设定一个增长目标的前提下,注重资产配置打组合拳,以达到平摊风险、稳健收益。

风险投资属于“主动投资”的类别,投资人如果不善于直接做投资,可以关注一下市场里优秀的基金,尤其是那些历史业绩好、有眼光的,以投基金的方式来完成更高回报投资。

剩下比较普遍的散户投资渠道有股票、房地产,高阶版还有期货、美股、加密货币等。普通用户基本配置,高级用户自定义配置。人生实际上是在无知和幻觉之间的一场斗争。无论做何种投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量力而为,不要盲目地跟着某个“懂行的朋友”去做。那些被套牢甚至榨干的,往往是始于贪婪。

附增几张普通散户心理走势图:

保守投资账户.

保守投资属于“被动投资”范畴,这是一个长期收益账户,一般占家庭资产的40%(不建议低于这个数值)。这些钱主要用于储蓄养老金、子女教育金、留给子女的费用等。这个账户是整个家庭的定心丸,本金不能有任何损失、不能轻易挪用、还要和公司资产区分(不能用于偿还企业债务)。

很多人年轻时风光无限,老了却穷困潦倒,就是因为没有在年轻时储备这个账户。

说到保守投资账户,有一个故事说的好:

一男一女在餐厅相亲。

女,“你抽烟吗?”

男:“抽。”

女:“抽多少,这一包多少钱?”

男:“30一包,我一天抽两包。”

女:“你知道吗,你每天抽2包烟,是60元,一个月就是1800元,每年21,600元,以定投每年增长4%复利来计算,到今天可以买辆保时捷了!”

男的沉吟不语,过了会儿说,“你抽烟吗?”

女:“不抽。”

男:“那你丫保时捷呢???”

在理财上,大多数人是这样的,如果不专款专用地积累,很少有人能真的储蓄下一笔钱来。无论是养老金账户,还是子女的教育、生活经费都是如此。

我自己在这一模块里设立了几个刚需账户:夫妻二人的养老金账户、子女教育金账户、子女独立金账户。(建议部分采用理财险形式做定投,对冲破产、清算的可能性。)

拿子女独立金账户来说,这是我为孩子毕业后、步入社会时规划的一笔钱。我计划在孩子出生后,每月存800元(或每年9600元)到一个保险定投账户,这样到孩子22岁步入社会时,就有34万~57万的资金可以支配,如果留到30岁时,就有55万~120万,35岁时73万~185万。不能再说下去了,再说就成养老金账户了……

子女的教育经费、养老金也同理。

养老金账户,越早设立越好,如果一个人从18岁开始存定投养老金账户,每月存500元,每年6000元,本金共计282,000元,到65岁退休时可拿到113万,如果改为从25岁开始存,就变成了77万元。本金只相差42,000元,结果却差了整整36万。(这里指的是自行设立的养老金账户,和社保无关。)

大家可以使用这个定投复利计算器,自行测算:

http://fund.chinaamc.com/product/fundsDingtoujinetwo.do?stats=2

尾声.

作家罗伯特·清崎曾说过,“掌握财富知识后仍然不能积累财富的原因:1、因为太害怕失败,所以才会失败。胜利意味着不害怕失败。我们要接受失败的现实并且把它转变成通向成功道路上的一个个插曲。2、盲目相信其他人,我们需要极大的勇气,不让谣言和几人忧天的怀疑加剧我们的恐惧和疑虑。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3、人的懒惰。人们通过表面上的忙碌来掩饰自己的懒惰,作为逃避的借口。(我懒得致富,太麻烦了,而且不安全等想法)我们需要更贪婪一点,世界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我们渴望更好的东西。4、习惯。改变自己的旧习惯旧思维,要对自己进行改造。5、傲慢。很多人用傲慢来掩饰无知。如果自己知道在某一问题上有所欠缺,马上找一本相关的书,教育自己。”

共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