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密关系?你会处理亲密关系吗?

如题所述

亲密关系是建立在深刻的情感连接、信任和共享之上的人际关系。它可以包括夫妻、情侣、亲子、亲属等各种形式的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通常会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并在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包括:

    沟通:保持开放、诚实和尊重的沟通是亲密关系的基石。倾听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尊重和理解:尊重对方的意见、感受和需求,理解彼此的观点和立场,是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基础。

    信任建立:通过诚实和可靠的行为,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忠诚和可靠。

    共同成长:一起设定目标,共同努力,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使关系保持新鲜和有活力。

    独立与共享: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个人空间,同时也要分享生活和喜好,共同度过美好时光。

    处理冲突:成熟、理性地处理矛盾和冲突,避免过度情绪化的争吵,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互相支持:在困难时期,互相支持和鼓励对方是非常重要的,共同度过困难时刻。

    保持浪漫:保持对对方的浪漫情感,定期举行约会和庆祝重要日子,让爱情保持新鲜。

    包容和体谅:学会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体谅彼此的处境和压力。

    保持幽默:幽默是缓解紧张和增进亲密的有效方式,共同笑闹可以拉近感情。

    最终,亲密关系的处理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理解。保持相互尊重和关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是维系亲密关系的关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与他人缔结亲密关系,是我们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强烈而又普遍的内驱力是人类的一种本性,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归属需要。

      亲密之交与泛泛之交是不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的行为目标和行动能力)、相互一致性(我→我们,两人重合程度)、信任度、忠诚度。

        我们主要介绍构建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我们构建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亲密关系的构建是我们生活浓墨重彩的一笔,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将自我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所以与他人社会关系是构成自我的一个部分,而包含于社会关系中的亲密关系对人更有持续而稳定的影响。构建亲密关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归属需求,归属需求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

      为了满足归属需求,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归属需求的满足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当我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我们开心愉悦;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归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我们痛苦万分,陷入癫狂。不仅如此,归属需求是否满足甚至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亲密关系丧失,人的血压增高、免疫力下降,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可见,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建立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意义。

        那影响我们亲密关系建立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影响亲密关系构建的因素

      对亲密关系构建的影响主要包括文化、个体经历、个体差异、人类本性等四个方面。本文只对个体经历和个体差异做解释。

1、 文化的影响

      人从出生起,必须接受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只有这样才可以具备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能力,这就是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2、 个体经历的影响

      早期人际交往经验会影响我们后来的人际关系发生轨迹。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若我们哭闹,父母的关爱如期而至,会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抚养者对孩子的关照无法预测且并不持续,即时怒时喜,会使孩子形成焦虑-矛盾型依恋;如果抚养者在面对孩子时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和敌对状态,会使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

        这些依恋类型在成人身上仍然适用,成人主要表现出如下类型:

        依恋类型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安全型的人不在感受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会使疏离感情的人不在疏离。但是,虽然依恋可以改变,但其一旦形成既稳定也持久,会影响今后你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形成确定的行为倾向。

3、 个体差异的影响

        从性别差异(生物差异)和性认同差异(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这里只介绍性认同差异。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应有的行为模式。

        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我们把这样的特性称为工具性。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感情丰富、友善,我们称其为表达性。

        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的自信或友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剽悍,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相当多的人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

      双性化的人既可以在职场上雷厉风行,又可以在家里细腻温柔的陪伴爱人和孩子,能够获得更加和谐的亲密关系,而只具备“工具性”或者“表达性”之一的人,幸福感并不会有双性化的人强。

        所以,如果有一个安全型、双性化的爱人真是人生大幸,一定好好珍惜;如果没有就努力看到生活的光与热,成为一个安全依恋型、情绪稳定的人,为携手之人提供一个优质爱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书而后知味],如果你也喜欢读书,如果你也想阅世界而后通透沉静,欢迎加入我们,一直等你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