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清流

最近在一些关于清朝后期一些文章里发现了清流这个词 我觉得这是一类比较进步的官员 谁能具体准确地给我结实一下

清流是汉语词汇,原指清澈的流水。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或贞洁德高的女子,在清朝时,也指统治阶级内部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也比喻政治清明。在现代也指有与众不同魅力的人或事。

清流是指东汉末年的太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他们联合起来批评朝政,暴露宦官集团的罪恶,于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宦官所诬陷,以结党为乱的罪名遭受捕杀,十余年间,先后四次被杀戮、充军和禁锢的达七八百人,史称“党锢之祸”。

在明代也有一部分朝官被称为清流,主要是在东林党形成之前的一些言官。例如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监察院等。大家熟知的海瑞就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而东林党也曾自称清流,但其已背离宗旨,热衷党争,与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斗法不止。并借京察等名义互为倾轧。

扩展资料

当比喻政治清明时,例如:《后汉书·杨震传》:“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其译为:臣想陛下常常为边境战事未完需要大量钱物而忧心忡忡,因而自己生活异常俭朴,宫殿墙倾屋斜,仅用柱子来撑,并不进行修建,这样做是想让远近百姓都知道国家财政困难,皇帝带头实施政化清流,使老百姓学习效法皇帝的做法,节俭办事。

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有的事物就像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不愿与污浊的、雷同的现象同流合污,而是特别的不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7

清流是汉语词汇,原指清澈的流水。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或贞洁德高的女子,在清朝时,也指统治阶级内部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也比喻政治清明。在现代也指有与众不同魅力的人或事。

“清流”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早在汉朝既有所谓清流士大夫的小集团出现。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一般来讲,清流官员是指那些在一定阶段内士大夫中负有时望,或在学术道德上享较高声誉者,他们不愿与污浊的政治现象同流合污。

批评不良社会风气,攻击腐败现象和官僚体制中的弊病,这批人物往往代表社会中的正气,积极的一派,并成为社会改良的进步力量。

扩展资料

所谓清流就是指那些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站道德最高点,要敢于直面弹劾权贵的官员。而这些清流派表面上是正直不阿,但是过于清高,没能结合实际,在重大国事上贻误时机。

对于老百姓而言,清流派的官员能直言朝政上的弊端,个个铮铮铁骨,敢于权贵官员作斗争,可算得上是好官。但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有些时候,却是误国误民。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初,朝堂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吵个不可开交,其中主战派就是朝廷的一大批御史和翰林等。这些官员有向皇帝直接上书的权力,却不属于清朝统治阶级的最高层。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没有没有足够的了解。

他们片面认为英国与大清交手,就是以卵击石,英国不堪一击,大清实力雄厚。最终清军失败,他们又认为是清军太无能,不是英国厉害,不向英国学习。以致清朝在英国人的胁迫下,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到了19世纪70年代,李鸿藻(他和李鸿章没半毛钱关系)成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他不畏强暴,在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坚决主张抗战,反对屈辱求和,始终坚持维护领土完整和尊严,反对外国的干涉和侵略。

在朝政更迭、政争不断的情况下,他以清流议政,主张严整纲纪,清明政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持躬俭约,独守正,持大体,所荐多端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清流”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早在汉朝既有所谓清流士大夫的小集团出现。清流的含义是什么?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一般来讲,清流官员是指那些在一定阶段内士大夫中负有时望,或在学术道德上享较高声誉者,他们不愿与污浊的政治现象同流合污,批评不良社会风气,攻击腐败现象和官僚体制中的弊病,这批人物往往代表社会中的正气,积极的一派,并成为社会改良的进步力量。
正如所知,封建社会,官员,绅士,士大夫,学者,这四者常常是一个东西,互相的身份交叉,士大夫体现的正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清流士大夫体现的主要是进入仕途官员中的知识分子特性,“清”字在描述这些人时,突出他们的知识分子而不是职业官员的特殊品行,例如:清高,清正,清雅,清望等,称得起清流官员,通常具有较出众的才华和学识,公认的良好道德品行名声,较少官场陈腐,昏庸,欺诈的流弊。历史上有很多“清流党”“君子党”之说,其实在封建王朝,结党是严禁的,所谓“党”只是官僚中的松散派系,但有时一批志同道合的士大夫,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组合成一股政治力量是常见的,清流党就是以批评时政,纲正道德风气而闻名。

晚清的清流派与历史上的清流的性质,虽然大致相同,但最大特征是由于近代西方影响进入中国,这些代表中国知识份子和官员的双重身分的精英人物,不仅有批评朝政,维护道德,欲肩负了如何看待西方文明侵蚀,外强侵略和保护传统的责任。面对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中国知识界思想演变过程,也对历史进程造成直接重大影响。

晚清的清流起源于1860年代的清议运动,清议的兴盛直接来源于当时内政外交衰弱的双重压力。自清帝国建立以来,相对来说,康,雍,乾三代是盛世,往后就每况愈下,从内政看,财政困难,贪贿成风,机构臃肿,暴动频繁,而更突出的是,中外矛盾加剧,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羞辱条约,割地,赔款,激起士大夫普遍愤慨。当太平天国失败后,一方面的战后恢复,一方面推行的以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引起政治政策方面的大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清议是针对洋务运动的非议,如反对修铁路,反对学外文,反对派使节出洋等,但随着时间流淌,清流的态度也在演变,从全盘反对西方到部分反对,从完全不接受到部分接受西方,而这种交锋反射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过程,涉及了几乎中西文明冲突,改革与保守,爱国与卖国,直至国家兴衰危亡的关键问题。到今天也有极大借鉴意义。

晚清的清流派成为政治团体的现象出现在1875—1885年之间,通常称前清流,之后清流派与帝党后党交叉,也称后清流,倾向帝党。到戊戌变法后消失。

清流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党派,谁是清流党,谁不是清流党,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他们由一种不定型的半私人关系维系的松散官僚群体,但被称为清流的官员往往有一些普遍的特征。

1) 几乎所有被称为清流的士大夫都是科举出身,具有进士甚至翰林学衔,也是俗称的正途士大夫,他们在科考中的名次也为他们带来极高声誉,并具有学术地位和社会威望。
2) 许多清流官员在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任职,如翰林院,督察院等,根据清法,“非科甲正途者,不得为翰,詹,吏,礼部官。”他们有直接向朝廷递达奏章的权力,因而对制订政策,行政具有较大影响。前清流中有张之洞,张佩伦,黄体芳,宝廷所谓“四谏臣”美称,他们多是因为在奏章中尖锐的观点,渊博的知识和雄辩的文字为当朝闻名。
3) 清流士大夫一般在道德修养上也具声望,清流本身也是对其品德高尚的褒杨。相对来讲,他们很少有贪污贿赂的丑闻,反之,如果在道德上不检点,会被认为有辱清流之名。李慈鸣在《越缦堂日记》曾写道:“孙(衣言)自命清流,以老自资,吸食鸦片,废弛公事,素望尽丧。”
4) 清流士大夫通常也在学术上有地位,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和威望。如张佩伦,陈宝箴,诗文造诣甚高,张之洞,翁同和对古代经史知识渊博,潘祖荫是金石大师,沈曾植在地理上学有所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识精英都陆续接触西方学问,思想变化很大,如张之洞从反对洋务到自己推行洋务,翁同和从保守到支持变法,都反映了清流的思想变化状态。

从清流的特性看,他属于晚清官僚集团的知识精英阶层,对政局影响很大。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动往往决定当时的政治走向,

主要清流成员名单(前清流)
姓名 生卒年代 籍贯 学历
————————————————————————————————
李鸿藻 1820—97 河北省 进士
张之洞 1837—1909 河北省 探花
潘祖荫 1830—90 江苏 探花
张佩伦 1848—1903 河北省 进士
陈宝琛 1848—1933 福建省 进士
黄体芳 1832—99 浙江省 进士
宝廷 1840—90 满族 进士
邓承修 1841—91 广东省 进士
吴大徴 1835—1902 江苏省 进士
李慈铭 1829—94 浙江省 进士

主要清流成员名单(后清流)

翁同和 1830—1904 江苏省 状元
文廷式 1856—1904 江西省 榜眼
张蹇 1853—1926 江苏省 状元
盛昱 1850—1900 满族 进士(会元)
沈曾植 1850—1921 浙江省 进士
黄绍箕 1854—1907 浙江省 进士
黄绍弟 1855—1908 浙江省 进士
梁鼎芬 1859—1919 广东省 进士
王仁堪 1849—93 福建省 进士
志钧 1851—1900 满族 进士
屠仁守 1830—1900 湖北 进士
丁立钧 1854—1902 江苏省 进士

清流集团形成于1870年代,到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达到鼎盛,史称前清流。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出现一段中兴历史时期,这期间也被称为自强运动或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是两个不同概念,自强运动不仅包括洋务派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内容的图强政策,也包括多数官员提出以整顿内政的图强主张,双方并且激烈交锋,廷议纷争,清流派应运而生。总体来说,清流派在这一阶段的政治态度是比较保守的排外立场,主张用传统的治国理念达到振兴图强的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7-30
在中国历史上,汉末和明末出现了强大的清流阵营。
汉末清议思潮,是两汉日益成熟的儒学清流为挽救汉帝国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进行的思想争鸣,它反映了汉末时代价值内涵的走势和汉末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探讨清流和清议的思想精神。 清议思潮的普及得益于汉末儒学阶层统治地位的丧失带来的全面性的紧迫感,它包括争取被浊流窃取的权力和从学理上论证本阶层取得权力。
明末清流亦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