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古渡是镇江的吗

西津古渡是镇江的吗

  正确答案:
  西津古渡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名称由来

  西津古渡(2张)“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象,“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编辑本段简介

  西津古渡景点(20张)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西津渡地处于镇江人口稠密的老城区,但因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经济开发价值显然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建设之风的破环。而作为如此具备文化与观赏价值的去处,也并未因近年来的旅游热而受到过度开发,甚至连门票都没有,管理者也少见,完全的原生状态。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英国领事馆旧址   五十三坡   救生会   昭关石塔   观音洞   待渡亭   超岸寺   蒜山游园
  编辑本段游览路线
  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   与镇江博物馆比邻而居,一座矮墙相隔,由数十级石阶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字样,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门之隔,门里门外的建筑却恍若隔世,门外是大道通衢,两旁是高大、宏伟、瑰丽,或中或西或中西混体的建筑,门内却转瞬间化作小巧古朴的中式阁楼、亭台、塔庙,中间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   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靠近头道券门的木结构店铺已经适应了现代商业氛围,成为了当地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热闹的休息日,店铺连同券门外的阶梯都成了市场,平常日子里则人迹寥寥,惟有店铺门口的竹椅、木凳和时不时窜出的京吧狗透露出宁静中的生机。   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虽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走出观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离港的大宗货物运输之用,那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西津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   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许是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有一个警察分局,一条街俨然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现在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   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的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   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元代石塔、临街的明清建筑及民居不过是最表层的遗留罢了。据近年考古人员对西津渡地区沿街一线的考察发现,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即是鹅卵石、流砂地层。文化堆积中出土遗物丰富,早期见有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夹砂陶鼎足等,唐代遗物有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遗物则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这反映出,古街的修筑、使用从未中断,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稳定如一的。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西津渡地处于镇江人口稠密的老城区,但因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经济开发价值显然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建设之风的破环。而作为如此具备文化与观赏价值的去处,也并未因近年来的旅游热而受到过度开发,甚至连门票都没有,管理者也少见,完全的原生状态。笔者去时,正值今年春节期间,但整个区域内游客并不多,进入西津渡头道券门后更是人迹寥寥,而且其它路人基本都是过路的本地人,无嘈杂游人之乱耳,当地住户的生活也与古朴的建筑浑然天成。(2009年年初镇江有关部门对西津古街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新增一处景点,为了更好的维护古街,目前收门票20元/人。)   如此景象,令人感慨。同是著名的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地,那些收取高昂门票的景区反而未必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景区甚至以提高门票的方法来限制客流,保护景点与文物,但效果还是难以彰显。事实上,不走为了旅游而开发之路,让文物古迹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命感,恰恰是“保护”的精髓所在,这或许正是古朴的西津古渡对于“无为而治”这一古语的诠释吧。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74350.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8
是镇江的...而且西津渡那边每个星期六晚上都会有很多原创音乐歌手去唱歌有舞台表演 观看免费的...西津渡是一条古老的街....希望你去玩...我对镇江有这种千年历史感到骄傲
第2个回答  2011-09-14
是的,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74350.htm

第3个回答  2011-09-14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