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心得体会

如题所述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

在没有学习精益生产之前我认为精益生产是以5S工作方法为代表,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益满足客户需求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生活、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文化理念,

精益生产心得体会。然而在学习之后呢,让我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精益生产的含义:精益是一个有系统的方法,经由不断的改善以找出及减少浪费,并在追求完美的前提下,在客户需求时才拉动生产线进行生产。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断的改善,持续改善的观念去追求完美!企业的精益管理是个很不错的管理理念,值得运用。

要学习精益生产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去改变自己,在价值观上要重塑对事物的看法,在工作中培养,什么是良好的工作习惯,比如看见车间走道上或是推车边有物料没有按要求摆放或乱放了,我们可以主动去纠正,从细微的角落去做,防止大的问题发生。

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如果不是要做紧急的事和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上,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应放在重要不紧急的或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这些重要的、不紧急的事情做好了就不存在紧急的事情让你工作繁忙,这就形成了工作的一个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就是要知道什么是"价值溪流",其实就是把整个工艺流程看做是一条溪流的话,哪些是堵住溪流畅通的因素,找到问题所在,然后针对性的去分析,想办法去除最终使整个工艺流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使整个溪流畅通无阻,这就做到了精益生产的真正含义,要随时去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力求做到完美。

工作中要区分哪些是有价值的工作,哪些是非价值的工作,什么是浪费的工作?在工作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浪费并不简单的是物料的浪费,没有加值的工作其实也就是浪费,多余的工作更是浪费,所以在工作安排上给了我更多的启发,要把工作做好,做的有成效。

首先在工作安排上就要合理,就和制定工艺一样,如果一开始工艺就设计的不合理,那么可想而之后面的工作也随之不合理,问题的根源也就在此,要把问题在源头上解决掉。那么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事呢!反言之就是做有价值的事,做客户需求的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不需要的产品等于废品,所以一切以客户的要求出发。

当然也不是说非价值的工作就不要做,像资料的整理、存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与客户联系,与相关人员沟通等,这些叫做非价值的工作但确是必要的工作,这些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安排不党或过份安排就成了浪费的工作。

在工作中避免浪费的工作,像犯错、发现错误、修正错误或重做等都属于浪费的工作,这些浪费的工作在我们生产中都存在,而且占总的工作比例还不小,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的工作很有必要。最大的浪费源自整个生产流程的安排,员工的工作是根据制定的工艺流程来操作的,工艺的完善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说,从面料织造到漂染再到印花最后整理成品。

这其中人为的制度因素很多。每到一个工序之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面料的检验,在场地、人员、设备、时间上都浪费极大。当然造成检验的原因是质量问题,我先避开质量问题不说,如果没有这些质量问题,就不存在关关的检验,企业要顺利实施精益生产,平时的精益培训是很必要的呢,可以使精益思想深入人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1
每个人对于同样一件事情的评价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精益生产也是同样的道理呢,不同的企业对于精益生产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发展自己的精益生产,这样的精益生产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下面来总结一下我对精益生产的一些理解和体会,分享一下自己的精益生产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精益生产有帮助。

在没有学习精益生产之前我认为精益生产是以5S工作方法为代表,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益满足客户需求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生活、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文化理念。然而在学习之后呢,让我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精益生产的含义:精益是一个有系统的方法,经由不断的改善以找出及减少浪费,并在追求完美的前提下,在客户需求时才拉动生产线进行生产。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断的改善,持续改善的观念去追求完美!企业的精益管理是个很不错的管理理念,值得运用。

要学习精益生产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去改变自己,在价值观上要重塑对事物的看法,在工作中培养,什么是良好的工作习惯,比如看见车间走道上或是推车边有物料没有按要求摆放或乱放了,我们可以主动去纠正,从细微的角落去做,防止大的问题发生。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如果不是要做紧急的事和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上,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应放在重要不紧急的或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这些重要的、不紧急的事情做好了就不存在紧急的事情让你工作繁忙,这就形成了工作的一个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就是要知道什么是"价值溪流",其实就是把整个工艺流程看做是一条溪流的话,哪些是堵住溪流畅通的因素,找到问题所在,然后针对性的去分析,想办法去除最终使整个工艺流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使整个溪流畅通无阻,这就做到了精益生产的真正含义。要随时去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力求做到完美。

工作中要区分哪些是有价值的工作,哪些是非价值的工作,什么是浪费的工作?在工作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浪费并不简单的是物料的浪费,没有加值的工作其实也就是浪费,多余的工作更是浪费,所以在工作安排上给了我更多的启发,要把工作做好,做的有成效,首先在工作安排上就要合理,就和制定工艺一样,如果一开始工艺就设计的不合理,那么可想而之后面的工作也随之不合理,问题的根源也就在此,要把问题在源头上解决掉。那么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事呢!反言之就是做有价值的事,做客户需求的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不需要的产品等于废品,所以一切以客户的要求出发。

当然也不是说非价值的工作就不要做,像资料的整理、存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与客户联系,与相关人员沟通等,这些叫做非价值的工作但确是必要的工作,这些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安排不党或过份安排就成了浪费的工作。在工作中避免浪费的工作,像犯错、发现错误、修正错误或重做等都属于浪费的工作,这些浪费的工作在我们生产中都存在,而且占总的工作比例还不小,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的工作很有必要。最大的浪费源自整个生产流程的安排,员工的工作是根据制定的工艺流程来操作的,工艺的完善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说,从面料织造到漂染再到印花最后整理成品。这其中人为的制度因素很多。每到一个工序之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面料的检验,在场地、人员、设备、时间上都浪费极大。当然造成检验的原因是质量问题,我先避开质量问题不说,如果没有这些质量问题,就不存在关关的检验,企业要顺利实施精益生产,平时的精益培训是很必要的呢,可以使精益思想深入人心。你也可以看看精益生产总结 http://www.chinatpm.com/tpm/IEjywtzj_533_5779.html或许对您有帮助!
第2个回答  2019-10-09
1.推行
精益生产
,必须要有扎实的现场管理的基础:5S、全员设备维护、设备稼动率高、品质、员工标准作业、不断的教育训练、素养培养、物流配送等都必须全面考虑。毕竟日本有近八十年的经验,他们开始也遇了很多麻
烦。我们必须从基础做起、做牢。
2.全员有精益的理念:从上至下必须全部有这样的理念,否则也很难推行,其中必须要有主动的精益的理念。
3.主管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主管要有较强的培训和指导下属,纠正下属错误,及时调整错误,引导正确方法的能力。这要训练我们的各级主管这样的能力。
4.主管要有奉献精神,陪员工一起成长,有问题一起研究,问题不解决不罢休精神。日本员工这种精神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了,我们主要靠企业培养。所以要有心理准备。我们的企业文化中要不断的宣导这样的精神。
此次日本学习虽然只有8天,但是在与异国的文化碰撞过程中,不少情景让人感悟,让我记忆深刻。http://www.chinatpm.com/tpm/IEjywtzj_533_2242.html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精益生产理论学习体会(最精简的回答:一切都是缩短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精益生产一切从改善开始,变传统的经验做法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消除浪费,进而达到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一.改善的意识

  1.改善行动的20守则

  在这次培训的课程上,许老师先给我们写了改善行动的二十守则,个人觉得对于指导改善蛮不错的,如下;

  (1) 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要能永无止境的改善下去.

  (2)永无止境就是要追求 a) 提高劳动生产力 b) 减少不良率 c) 缩短交期时间 d) 降低库存 e) 节省空间

  (3)就是有问题才要改善,不要等待没有问题才去改善

  (4)要打破传统一个人,固定操作一个工序的观念,朝一个人操作多工序,操作的弹性化需求发展.

  (5)要掌握现场、现物、现实、现做、现查五项原则,不要仅仅看书面记录.

  (6)有五十分把握即可尝试去做。不要等到一百分把握才去做改善.

  (7)改善要经历尝试才能成功,不是一次就成功.

  (8)要贯彻拙速巧迟精神,马上动手做。不要在会议室思考讨论.

  (9)用头脑智慧去克服问题,不是用金钱解决问题.

  (10)要朝理想姿态迈进,不要寻找说明不能做的理由

  (11) 理想姿态即是:a)依据产距时间生产 b)一个流生产 c)后拉式看板生产

  (12)要发挥团队互助精神,不要单打独斗,要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13)要问五次为什么,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

  (14)先顾大局,例外情况要例外处理.

  (15) 要观察有否无駄(Muda),无理(Muri),无稳(Mura),三无现象加以改善.

  (16)改善固然可喜,维持更是重要.

  (17)维持即是要遵守标准作业.

  (18)要具备改善循环四大意识: a)品质意识(Plan计划) b)维持意识(Do执行) c)问题意识(Check 查核) d)改善意识(Action处置).

  (19)医生开处方,病人要吃药, 老师教改善,学生要维持.

  (20)问题就是机会,改善就是赚钱.

  2.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创新,但是必须应用最新,最好的科技或设备,这种方法必须投资大笔的金钱.

  一种是改善,利用常识性的观念与方法,来达到提高的效果,不须花费多少金钱.

  3.改善的五"心":

  (1)信心:相信这些改善活动能给你带来好处.

  (2)决心:下定决心赶快去做,不要忧郁不决.

  (3)耐心:要永远持续地改善下去,成果自然呈现.

  (4)关心:对员工表示出你的关心与重视之意.

  (5)爱心:多用鼓励或者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士气.

  二,改善活动的组织

  1.改善活动的方式:

  改善活动的意义:在顾问老师指导下,由跨部门的成员组成的小团队,在特定的期间内改善特定的课题.

  改善活动的频率:每月一次

  改善的天数:一般3-6天.

  改善小组的组数:2-3个小组.

  每组的成员数:一般3-9人

  2.改善活动的程序安排:

  (1)起始会议(一般在会议室1-2个小时)

  目的:

  a)检讨上一期改善活动的进展成果;

  b)报告上期改善活动的困难点.

  c)由改善小组组长报告本期改善的主题.(涉及的报告主要有自主研究会登记表,价值流程图,作业人员配分表,标准作业表,成果记录表,改善前后对比表)

  d)指导老师的改善方向指示.

  e)朗诵改善行动二十守则.

  (2)在现场实施改善活动(第3-40小时)

  a)所有改善小组成员及顾问老师均到现场进行改善.

  b)依据改善八大步骤,进行改善活动.(八大步骤:拟定主题、设定目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试行、效果确认、标准维持、未来改善计划)

  c)要掌握五现原则(现场、现物、现实、现做、现查)

  d)要以"拙速巧迟"的精神来进行改善.

  (3)在会议室准备报告会资料(最后3-4小时)

  主要准备的资料包括:价值流程图、改善事例、柏拉图、五问表、成果记录表、未来计划。

  (4)召开结束会议(最后2小时)

  a)各改善小组报告改善活动。(涉及的表格:自主研究会登记表、价值流程图、改善快报、柏拉图、五问表、改善事例、改善成果表、标准作业票、作业人员配分表(改善后)、未来计划)

  b)指导老师讲评

  c)公司最高管理层讲评

  d)结束会议。

  三.改善活动的实践

  1.改善的八大步骤:

  (1)主体选定

  使用表格:自主研究会登记表.

  要点:主题的写法要按照动词+名词的描述.比如提升劳动生产力,缩短交期时间等等。

  (2) 目标设定:

  使用表格:自主研究会登记表.

  要点:选定与改善主题适当的衡量指标。用改善前指标与改善的目标指标达到指标量化。

  (3)现状调查:

  使用表格:时间观测表、价值流程图、作业人员分配表、标准作业组合票、加工能力表、柏拉图、五问表、改善成果表。

  要点:是现状调查,而不是数据收集、现况调查意味着同时进行“寻找真因”、要掌握五现原则。

  (4)真因追查:

  使用表格:改善快报、五问法、作业人员分配表。

  要点:利用“发掘真因七手法”即是:五现法、五问法、比较法、放大法、解剖法、地图法、潜水法。

  (5)对策试行:

  使用表格:改善快报、改善事例

  要点:a)消除三无,即无駄.无理、无稳。b)拙速巧迟 c)用头脑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金钱去摆平问题。 d)有五十分的把握就去做改善,不要等到一百分才去做改善。

  (6)效果确认:

  使用表格:每小时生产状况表、生产排程表、改善成果表。

  要点:效果若不好,要重复3-5步。成果要数量化。

  (7)标准维持:

  使用表格:标准作业票、作业人员分配表、每小时生产状况表、生产排程表、作业标准书、人为疏失表。

  要点:应加强目视管理工具,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要立即采取措施纠正行动。

  (8)未来计划:

  使用表格:改善快报

  要点:先建立一条示范线供观摩学习,然后尽量将改善的行动扩展到其他的地方。

  2.改善成果的衡量指标:

  (1)劳动生产力=产出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力=产出/投入).

  (2)交期时间=库存数量/每日生产速率

  制造交期时间=(材料+在制品+成品)/每日生产速率

  生产交期时间=在制品/每日生产速率

  (3)直通率=[(总生产数-总不良数)/总投入生产]*100%

  (4)可动率=可动时间/生产计划时间

  (5)三准率=准量率*准时率*准序率

  准量率=实际良品产出率/计划良品产出率

  准时率=按订单要求完成的良品数/计划完成数

  准序率=依照顺序完成的项目数/生产的计划顺序项目数

  (6)供货总合格率=品质效率*成本效率*交期效率(QCD)

  (7)换模时间:因产品型号更改而必须更换模具或重新安排生产条件而停止生产的时间.

  换模工时:因换模而耗用的人工工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9-13
敢于打破墨守成规的局面,坚持改善的精神,你总会有收获的——且价值不菲!
希望对你在今后的精益路线上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