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时期(东汉)军队里的官衔有哪些?求高手解答,万分感激!

不是县令那些,类似于伍长之类的!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末年,大司马只是荣誉职位,并无实权。

太 尉:同大司马。
大将军:位居一品,真正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北大将军: 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 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征西大将军: 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征东将军:第二品,东汉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第二品,东汉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第二品,东汉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第二品,东汉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前后左右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但前将军比较特殊,在东汉末年为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四安将军(安东安西安南安北):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魏吴有置,蜀无。

以下为各种杂号将军: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第四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第四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第四品。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品级不详。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第四品。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品级不详。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品级不详。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品级不详。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品级不详。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第五品,三国均置。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以下是一些不带将军,但位置比较重要的武职;或者带将军的名字,但实际不是将军的武职:
(左右前后中)护军: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为大司马属官。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翊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唯蜀吴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为大司马属官。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属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翊军将军:护军或者中护军的别称。
以下带个将字的官名,实际是文官:
中郎将: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8
前后左右四将军,刘备就做过名义上汉献帝的左将军。后来刘备做皇帝,除了赵云的五虎,马超、黄忠、张飞、关羽四个人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后来姜维做的是大将军。
各种杂牌将军也有,什么荡寇将军的。
西汉霍去病做过骠骑将军。
第2个回答  2011-08-22
秩万石(月奉三百五十斛)
  上公:太傅、大司马(东汉末年于三公之外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有时位在三公上,有时位在三公下)、骠骑将军
秩中二千石(月奉百八十斛)
  太尉领:太常卿、光禄勋、卫尉   司徒领:廷尉、太仆、大鸿胪   司空领:少府、宗正、大司农、   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太子太傅、执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秩真二千石(月奉百五十斛)
  后汉书未记载有“秩真二千石”及其官职,或言真二千石即为二千石。存疑
秩二千石(月奉百二十斛)
  地方长吏:郡守、州牧   诸王国属官:国相、国傅、(王国)御史大夫及诸卿   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度辽将军等诸杂号将军(骁骑、楼船、伏波、龙骧等)
秩比二千石(月奉百斛)
  少府属官:侍中、中常侍   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朗将、虎贲中朗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   骑都尉、光禄大夫   北军中侯监领: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   将军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校尉   诸王国属官:中尉   司隶校尉、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城门校尉、都护将军
秩千石(月奉九十斛)
  将军府属官:将军长史、将军司马   太傅府属官:太傅长史   三公属官:三公长史   少府属官:御史中丞、尚书令   廷尉属官:廷尉正、廷尉左监   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   大长秋属官:中宫仆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司马、平城门屯司马   北军属官:屯骑校尉司马、步兵校尉司马、越骑校尉司马、长水校尉司马、胡骑司马、 射声校尉司马   诸王国属官:郎中令、仆   诸侯国属官:诸侯国相   地方长吏:县令、汤沐邑令、道令
秩比千石(月奉八十斛)
  太常属官:太常御   太仆属官:太仆丞   廷尉属官:廷尉丞   卫尉属官:卫尉丞、宫门司马、掖门司马   宗正属官:宗正丞   少府属官:少府丞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丞   大鸿胪属官:大鸿胪丞、   光禄勋属官:光禄丞、谒者仆射、   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   将军部曲:军司马   使匈奴中郎将
秩六百石(月奉七十斛)
  将军府属官:从事中郎   太常属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   光禄勋属官:光禄左仆射、光禄右仆射、左陛长、右陛长、羽林左监、羽林右监、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   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都候、右都候   太仆属官: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   廷尉属官:廷尉左平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   宗正属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长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   少府属官:   ·守宫令、上林苑令、太医令、太官令、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   祠祀令、钩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内者令、符节令、兰台令史;   ·尚书令属吏: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吏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民曹尚书、   南主客曹尚书、北主客曹尚书);   ·御史中丞属吏:治书侍御史、侍御史   执金吾属官:武库令、左中候、右中候、   大长秋属官: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署令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门大夫、太子仓令、太子食官令   将作大匠属官:将作丞、左校令、右校令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门候   司隶校尉属官:都官从事、功曹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亭长、   门功曹书佐、 律令师、孝经师、月令师、律令师、簿曹书佐   掌监北军:北军中侯   度辽将军属官:度辽将军长史 度辽将军司马   地方长吏:州刺史、郡丞、边郡长史、右扶风京兆每次县令   护乌桓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护羌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秩比六百石(月奉五十斛)
  太常属官(博士祭酒属吏):博士   光禄勋属官:   ·五官中郎将属吏: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将属吏:左中郎、右中郎;   ·虎贲中郎将属吏:虎贲左仆射、虎贲右仆射、虎贲左陛长、虎贲右陛长、虎贲中郎;   ·谒者仆射属吏:常侍谒者;   将军部曲:曲军候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洗马   诸王国属官(中尉属吏):治书、大夫
秩四百石(月奉四十五斛)
  太常属官:太常掾   少府属官: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直里监   ·尚书令属吏: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侍郎   光禄勋属官:给事谒者   大长秋属官:中宫谒者、中宫药长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庶子、太子厩长、太子卫率、太子中盾   地方长吏:县长、汤沐邑长、道长   县令属官:县丞、县尉
秩比四百石(月奉四十斛)
  三公、将军府掾:东曹掾、西曹掾、主簿   光禄勋属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贲侍郎   诸王国属官: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
秩三百石(月奉四十斛)
  太常属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乐令丞   光禄勋属官:羽林左监丞、羽林右监丞   太仆属官:考工丞、车府丞、长乐厩丞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礼郎、廪牺令丞、楫棹丞   宗正属官:公主家丞   大司农属官: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   少府属官:   ·守宫令属吏:守宫令丞   ·永巷令属吏:永巷丞   ·祠祀令属吏:祠祀丞   ·太医令属吏:太医药丞、太医方丞   ·黄门令属吏:黄门丞、黄门从丞   ·内者令属吏:内者左丞、内者右丞   ·御府令属吏:御府丞、御府织室丞   ·钩盾令属吏:钩盾丞、钩盾永安丞   ·掖庭令属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   ·太官令属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汤官丞、太官果丞   ·中藏府令属吏:中藏府丞   ·上林苑令属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   执金吾属官:武库丞   大长秋属官:中宫私府丞、中宫永巷丞、中宫署丞、中宫复道丞   将作大匠属官:左校丞、右校丞、   州刺史属官: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功曹书佐、簿曹书佐   诸王国属官(国相属吏):长史   地方长吏:(小)县长
秩比三百石(月奉三十七斛)
  三公、将军府掾:户曹掾、奏曹掾、辞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贼曹掾、决曹掾、兵曹掾、金曹掾、   仓曹掾   郡守诸曹掾史:功曹史、户曹史、奏曹史、辞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贼曹史、决曹史、兵曹史、   金曹史、仓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邮、曹掾、主记室史   少府属官:中黄门   光禄勋属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贲郎中、羽林郎、灌谒者郎中   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丞、公车司马尉、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
秩二百石(月奉三十斛)
  少府属官:   ·符节令史、   ·尚书令属吏:尚书令史   太常属官(太史令属吏):灵台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诏   少府属官(钩盾令属吏):钩盾苑中丞、钩盾果丞、钩盾鸿池丞、钩盾南园丞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舍人   诸王国属官(郎中令属吏):郎中   地方长吏: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   县长属吏:县丞、县尉
秩比二百石(月奉二十七斛)
  三公府属官:御属   将军部曲:屯长   光禄勋属官:节从虎贲
秩一百石(月奉十六斛)
  三公、将军府属官:阁下令史 记室令史、门令史及其余令史   县属吏:乡有秩、三老   斗食(月奉十一斛)   佐史(月奉八斛)
第3个回答  2011-08-22
中国三国时期(220~280),魏(曹魏)、蜀(蜀汉)、吴(孙吴)封建割据,鼎足而立。其军事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建立中、外军体制和实行世兵制。
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是曹氏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直接统辖的部队,前期较少,驻於京城之中,后期庞大,渐扩驻至城外。主要负责宫廷和京城宿卫,亦兼出征。编有中领、中护、中坚、中垒、武卫各营。外军是派驻边州重镇的军队,主要任务是征戍。驻守在与蜀、吴交界地区的外军,且耕且守,实行屯田。屯田兵以营为单位,每营编60人。州郡兵属地方武装,力量较弱,以守备本州、郡为任,必要时也应召出征。
曹魏的军事大权集中於中央,下设各将军、校尉,分领中军诸营。在将军中以领军(魏末称中领军)将军、护军将军最为重要,对内辅佐统帅,参与军事机要,对外监护诸军。魏末,中领军将军总统诸营,职权极重。外军由中央派都督分领,都督多由冠以一定名号的将军及中郎将充任。屯田兵则分设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郎将管领。曹魏军队的补给由国家统办。军粮、军费依*租调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入在军粮供给中占很大比重。还设有司金中郎将负责监造兵器。
曹魏军队可区分为步军、骑军和水军。在前期,兵员靠募集、徵发及强制降俘和少数民族为兵等。到后期,逐渐形成世兵制,并成为主要集兵方式。世兵制使服兵役成为一部分人的特定义务,这部分人称为士,其家称为士家或兵户。士家必须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与民户分别管理,子孙世代为兵,士死其寡妻遗女还要配嫁士家。
吴、蜀的军事制度大体与魏制相同,但也有差异。如吴、蜀中央均置中、前、左、右、后五军。吴军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蜀军以步兵为主,骑兵次之。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即将领世袭,士兵是将领的私属,他们除打仗外,还要为其将领种地、服杂役。吴、蜀还编有少数民族部队,蜀有賨兵、叟兵、青羌兵等,吴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在武器装备方面,比秦汉时有所发展。相传蜀相诸葛亮曾改制成一次可发十矢的连弩,又造“木牛”、“流马”运送物资,提高了军队的补给效率。吴国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