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中理科有哪些难点,不易懂的或者题目较难的(要原创)

如题所述

我今年高三,已经开始复习,我来盘点一下
对理科来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些难点,关键是你怎么去理解,因为在高考中,单独知识点的考察并不多见,经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只是点进行混合...
数学
高中数学总共可以分为1、集合和常用逻辑用语,2、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3、导数及其应用,4、三角函数集三角恒等变换,5、平面向量及解三角形,6、数列,7、不等式,8、立体几何,9、直线和圆的方程,10、圆锥曲线,11、技术原理,12、概率与统计,13、算法初步,14、推理与证明,15、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6、几何证明,17、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难重点分析(每部分我就用序号表示了):
1、注意否命题和非命题的区别,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真假相同,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连词“且”“或”的成立条件
2、值得注意的是函数的定义域(解答题时不要忽略),函数的图像,函数性质(单调性的证明,奇偶性,对称性(点对称,轴对称,以及表达式的特殊性)),这部分经常与导数综合考察,必有解答题
3、导数的意义(对整个函数,对某个点),对导数意义的应用(要把常用的导数公式背下来),经常和函数一起综合考察。这部分会涉及到少量微积分基本定理,会通过定积分的方式解决面积问题
4、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诱导公式较为重要,其次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部分可能会有选择填空题,大题较少见(注意,这部分会出现一个已知一个角和它的两条边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5、平面向量比较重要的,它是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在解析几何(就是把函数,几何联系起来的一种题)上比较简单。其中许多知识可以推广到空间向量,空间向量是解立体几何的关键
6、数列比较需要技巧,有比较活的思维,不过有固定的几种方法,要灵活运用。可能会作为数学的最后一道题出现,而且几率较大。
7、不等式经常出在临界问题上,容易和导数,函数结合,根据斜率得知来求参数取值范围,找准临界点是关键
8、立体几何,关键是有空间思维,会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运用空间相量解题。难点是空间中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平面之间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线面之间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点线,线线,点面,线面,面面间的距离运算,必有一道解答题
今天到这里,明天继续更新(2011-8-27 23:30)
9、直线与圆的方程这一部分单出解答题的可能性不大,一般会和解析几何联系在一起,但是圆的标准方程一定要记清,这部分会在选择填空里边考...
10、圆锥曲线这部分需要记许多解题技巧,比如韦达定理是一定要用的,曲线到焦点的距离公式等等...这部分的难点在于计算,经常会出根式,分式的计算,计算量很大,有些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做错了,其实最后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出题方面,不一定有解答题,有解析几何就没有这部分,不过选择填空会出题,又是会把它和解析几何综合起来考察。
11、12这两部分基本上是不分家的,在解答题里会有一道,是概率的计算。技术原理即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这两个原理本身不是很难,关键是对题的理解。而概率计算主要是计算平均数,方差,标准差,分布列,条件概率。这部分还会涉及到二项式定理,还有两种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四种分布形式:两点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正态分布
13、这个只会在选择填空出题,而且概率不高,有技巧可循,较为简单...
14、推理与证明这部分会和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甚至数列联系在一起,因为主要是证明。证明方法只加了两个,其他的只是加了一个名称。新加的是间接证明,即反证法,还有证明和正整数有关数列问题的数学归纳法,证明题初中你就应该接触过,我就不多说了,要说提高只能是练习灵活运用已知的公式。
15、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这部分把数集扩大到复数集,在实数的基础上添加了虚数。这部分没有什么难点,主要是复数的运算和复平面,都不是很难
16、几何证明本来应该和证明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本选修教材总标题,所以就单列出来了,没有什么特别的,主要是综合汇编了几种几何证明方法
17、及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需要掌握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之间的互化,至于参数方程就是在极坐标形势下,一些直线,曲线的新表达方式,需要有较强思维能力。不过在这部分很少有选择填空出现,解答题从来没出过
数学就到此为止...
明天继续更新,内容是物理... (2011-8-28 22:39)
物理
高中物理主要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5
我准高二 其实大家都认为物理比较难,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生物需要认真反复的背(理科中的文科嘛) 化学背和理解很重要
数学就是多做题 其实不努力学的话,都是难点 我相信,只要努力 比别人更努力
就会更优秀 难题什么的都是浮云,不是吗?加油吧 不用怕,每个知识点都认真学习
祝学习更上一层楼!
第2个回答  2011-08-27
物理的电磁大题,数学的函数数列大题
第3个回答  2011-08-26
数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