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感同深受就别道德约束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无法感同身受就别道德约束,意思大概是:你对别人的经历、遭遇或由此形成的心态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就不要以自己的道德准则去约束对方。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个人最好不要以自己的较高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道德更多是用来律己的。但人们可以道德底线去要求别人,像不撒谎不偷窃不损人的基本道德底线,是可以用来衡量和约束每一个人的,不管有没有感同身受都可以这样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1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如果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事情,那么就请你不要用一些道德法则去约束去绑架别人。
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作为局外人不懂得当局者的处境,就不要指手画脚,拿一些道德法则说事,那样会让当事人很受伤!
第2个回答  2020-12-01
就是未经别人苦,莫劝他人善的意思。每个人的经历别人都无法感同身受,就没有资格和权利去评说人家,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21
大家好我是舜缘文化的张诗苓,我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希望古圣先贤的智慧,可以利益到的朋友。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道德经,一起走进道德经的第十八章。首先我来为大家诵读道德经的第十八章,我的诵读是以王弼版道德经为底本。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啊,有一种东西,虽然不是法律,但是却深深的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那就是道德。比如经文原文中说到的仁义,孝慈,忠诚,如果我们不仁不义,不孝顺父母不养育孩子,毫无忠诚可言的话,虽然不会触犯法律,但是却会为人所不齿。一个整体道德感非常强的团体或者社会,当然是伟大的,是幸福的,是所向披靡的。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道德感越来越低,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又是为什么呢?老子在这一章里就指出了原因,那就是,这些道德标准当初被构建起来的原因就是错误的,基础就是薄弱的。
经文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是因为大道不立,才出现了推行仁义的教化。人们在生活中总是满口的大仁大义,可是转头就把这仁义忘掉了,又回归到自私自利,虚情假意的本质上,这都是因为大道已经被废,没有大道做基础的仁义也就没有了根基。
经文中说,智慧出,有大伪。实际上这一句是一个传抄错位,对比其他三句应该是“大伪出,有智慧”,也就是说,是因为社会上有太多的虚伪狡诈,才有了推行智慧的教化。人们总是满口箴言经典,但是转头又回归到虚伪狡诈,蝇营狗苟的本质,这都是因为没有大道做基础的智慧是没有根基的。
经文中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是说社会上有太多六亲不和的现象,父母不养育儿女,儿女不孝顺父母,才有了推行孝慈的教化。大人们并没有依道行事,把与他人的关系搞的一片狼藉,反而去要求孩子们孝慈,这样的孝慈无疑也是没有根基的。
经文中说,国家昏乱,有忠臣。是说,国家昏乱了,才有了推行忠君爱国的教化。国家一片和平的时候,忠良之士却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基于需求而产生的道德标准,当然也是没有根基的。
以上我们就通过老子的描述,知道了道德失效的原因,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下一讲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持续,私信我们进行互动,朋友们再见。
第4个回答  2020-12-01
没有经过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不要进行道德绑架去要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