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20个常用虚词:

【而】

1. 连词

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 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③ 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师说》)

④ 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⑤ 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⑥ 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⑦ 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⑧ 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 代词

① 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 助词

① 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②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③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4. 动词

① 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何】

1. 疑问代词

①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 副词

①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甚”。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伶官传序》)

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怎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 “无何”,意为“不久”。

如: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作动词

① 问,盘问,诘问。

如: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

② 通“呵”,谴责,呵斥。

如: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乎】

1. 语气助词

①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 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吧”。

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 用于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等。

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④ 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⑤ 表反问语气,“吗”“呢”。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⑥ 表商榷语气,“吗”。

如: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⑦ 用于祈使或命令。

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

⑧ 表肯定。

如: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2. 介词,相当于"于"。

① 在。

如: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② 对、对于。

如: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③ 比。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²此外,可作词尾。

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除此之外还有

【乃】

【其】

【且】

【然】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矣】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