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

如题所述

明朝十六帝,明皇陵叫“十三陵”,这是为啥?那是因为明皇陵有三处,“十三陵”只是其中一处而已。一个皇帝葬在南京紫金山,一个皇帝葬在北京玉泉山,十三个葬在北京天寿山,另外一个皇帝没有进皇陵。为什么明皇陵不在一处呢?这要从明朝的两次皇位争夺“政变”说起。

孝陵和“靖难之役”

开国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最开始的都城是在南京。很自然地,朱元璋死后,就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边。朱元璋陵还合葬了马皇后,其宏大规模在历史上也是能排上名次的,命名为“孝陵”。这是第一处明皇陵,没发生意外的话,明朝以后的皇帝也会葬在这附近。

明孝陵

朱元璋死后,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上位后,打击藩王势力,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与朱允炆争夺皇位。没想到期初处于劣势的朱棣,居然成功打进了南京城坐上皇位。而朱允炆则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也就没有葬进皇陵。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明成祖朱棣,并且将国度都迁到北京。

“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

从朱棣开始,明朝所有的皇帝,都葬在了北京天寿山的“十三陵”。只有一个例外的,就是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朱祁钰是唯一一个,葬在北京玉泉山明皇陵的皇帝。什么原因呢?这要从他哪个坑人的哥哥朱祁镇说起。

十三陵(明)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土木堡之变”的主角。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鼓动下,带领百十号高级文官武将,发兵25万御驾亲征蒙古瓦剌。这一战,明军全军覆没精锐尽失,明英宗朱祁镇成为的阶下囚,蒙古骑兵接着兵围北京城。高级官员战死50多人,导致朝廷官员出现断层,在于谦等人的维持下,郕王朱祁钰火线登基,打退蒙古骑兵,明朝转危为安。

景泰陵(明)

蒙古瓦剌看着明朝有了新皇帝,俘虏的旧皇帝朱祁镇就没有用了,就把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镇不甘心做太上皇,则趁着弟弟朱祁钰生病,发动“夺门之变”政变,重新夺回皇位。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不久暴毙,只是以王爷的规格安葬在北京玉泉山。

后来,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为叔叔抱不平,为朱祁钰恢复帝号,将他陵墓扩建为皇帝规格,称为“景泰陵”。

思陵(明)

十三陵里面的太监墓

十三陵里面有个“思陵”,是李闯王为崇祯和周皇后建的合葬陵。野史传闻里面,李闯王荒淫暴戾,对崇祯尸体各种侮辱,其实都是谣传。李闯王并没有让崇祯抛尸荒野,而是很厚道地安葬了崇祯,规模小点但也是皇帝待遇。而且为忠心殉主的太监王承恩也进行了安葬,就安葬在思陵的旁边。王承恩因为忠义,成为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太监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