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算力简史(上)

如题所述

1946年2月14日,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在费城上演,ENIAC——全球首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计算方式。这台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其17,468根真空管的运用,使得每秒的运算能力超越了手工计算的极限。ENIAC的诞生,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正式启航,人类的算力发展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一是大脑智慧的初步应用,二是文字、数字和外部工具的创新,如古老的算筹,它们如星火燎原,照亮了人类处理复杂计算的迷宫,推动文明的进程不断向前。
早在东汉时期,算盘这一工具的出现,见证了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公元3世纪,阿拉伯数字和造纸术的传播,为欧洲的数学进步提供了新视角。文艺复兴时期,14至18世纪,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工具的发明,如雨后春笋,将计算效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工业革命的洪流中,算力工具步入机械化,从早期的打孔卡,如巴斯勒·布乔的创新,到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设想,尽管受限于技术,但这些里程碑式的发明为科技之路铺垫了基石。
1834年,巴贝奇设想的蒸汽驱动通用计算机“分析机”,预示着计算机的强大潜力。阿达·奥古斯塔,这位拜伦的女儿,被誉为计算机编程的先驱。19世纪末,奥涅尔的齿数可变齿轮计算机,机械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何乐礼的打孔卡制表机,都在数据处理领域取得了突破。1896年,IBM的前身在何乐礼的推动下诞生,而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和布尔代数的引入,为电子硬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弗莱明和德·福雷斯特的真空电子管革新,更是开启了电子硬件的革新时代,磁性存储技术如磁带和磁鼓相继涌现。
1937年,图灵的图灵机模型与斯蒂比兹的二进制电子计算机雏形,标志着算力理论的飞跃。在二战的军事需求驱动下,算力迎来了显著提升。德国的Z3,1941年用于空气动力学计算,美国的ABC虽非编程机,但其雏形意义重大。霍华德·艾肯的Mark I在1944年的海军弹道计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冯·诺依曼的第一批程序在Mark II上运行,Grace Hopper的“调试”故事则成为计算机史上的一段佳话。1946年ENIAC的诞生,尽管存在争议,但它无疑定义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信息技术革命的序幕也随之拉开。
这只是算力历史的冰山一角,更深入的探讨将在《世界算力简史(下):信息革命》中展开,让我们共同见证科技的飞跃与历史的脉动。更多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后续篇章。参考资料丰富多样,来自网络和专业文章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