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是( )。

A. 自我形成的道德认知
B. 以“诚信”为核心的社区文化
C. 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产生的厌恶感
D. 溺爱型的家庭氛围

【答案】:A、C
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因素。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外部条件也有内部条件,根据题意,不属于外部因素则为内部因素。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有:(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当个体的经验与观点和他人或社会广泛认同的道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与社会道德标准的平衡,这样个体就形成了新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量。(3)道德认知。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及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即取决于个体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题干中,A项自我形成的道德水平是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形成的,为内部因素。C项中,看到有人乱扔垃圾而产生的厌恶感是因为自己头脑中接受了乱扔垃圾是不正确的行为,形成态度定势,为内部因素。因此,均不属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A、C两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B、D两项: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有:(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一般来说,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是民主、信任、容忍的,有助于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而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过分放任,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2)社会风气。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个体对于他人道德行为的预期是积极的,因而较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相反,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中,个体对于他人的道德行为预期是消极的,因而容易形成不良的品德。(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儿童青少年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选项中,B项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良好社会风气,D项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一种溺爱的教养方法。两者都属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C。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