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

如题所述

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包括了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的关系,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形成:原生家庭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个性的塑造产生影响。

2. 情感发展:原生家庭是孩子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孩子在家庭中建立起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交能力和亲密关系。

3. 价值观念:原生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父母对待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态度,以及家庭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

4. 心理健康:原生家庭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家庭中经历身体或心理暴力、家庭冲突等负面事件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调整自己的情绪、价值观念等方面来改善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30
 你好!原生家庭影响着一个人太多方面,今天我们谈论恋爱关系中的影响。
  第一种影响:你选择的另一半,要么和异性父母相似,要么完全相反。
  现在大多数的年轻男女都不会只谈过一次恋爱,或者说很少只谈过一次恋爱,如果你静下心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几段恋爱,你会发现你的几任对象身上一定存在着共性的特点。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很老实的那种人,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渣男”“拜金女”等,为什么你总是找相同类型的对象,一定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需要他/她身上的那份特质,而这份特质就像无形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你,你也不知道为何,你就是吸引这种人靠近你。
  发展心理学中把3—6岁的儿童期成为俄狄浦斯期,这个时候我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特殊的情结,男孩有恋母情结,女孩有恋父情结,在心理上也会对异性父母产生认同,前提是父母关系良好,亲子关系也良好。于是在长大后找对象的潜意识模版就是异性父母的形象,你的另一半在某种特质上一定像极了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但如果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在小时候教养方式不良,存在打骂、侮辱等家暴行为,会在你的心理产生阴影,长大后这种创伤时刻提醒着你不找和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一样的人,于是就会寻找和异性父母相反的人。例如你的爸爸爱喝酒,喝完酒回到家会打妈妈和你,那么在以后找对象的时候,你很大可能的找不喝酒的男生,因为喝酒这种行为已经在幼年的心里留下了恐惧、伤害的阴影。
  第二种影响:依恋模式影响着你跟伴侣的亲密关系。
  幼儿在小时候会跟主要抚养人(一般是妈妈)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叫做依恋,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
  当与母亲分离时他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哭是因为妈妈不在了,他喜欢妈妈胜过陌生人。当母亲回来时,他积极寻求接触,啼哭立即减少。
  2、回避型。
  和母亲在一块儿的时候,他似乎没有对母亲作出什么反应,而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他对陌生人的反应好像对母亲的反应一样。当与母亲团聚时,他却回避母亲或很久才跟她打招呼。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也经常不去拥抱母亲。
  3、抗拒型。
  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甚至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啼哭,很难安抚他。
  4、无组织的紊乱型
  当与母亲分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方,或用一种茫然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母亲是否能够及时的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来决定的,例如年幼的孩子需要吃奶时母亲是否能及时喂奶,冷了热了是否能及时增添衣物,需要安抚时是否能给予拥抱、抚摸等。
  除了安全型依恋类型,其他三种类型都会在恋爱中产生问题,主要是从小没有获得被爱、值得爱的信念,以至于在恋爱中时刻怀疑自己是否是被爱的,缺乏爱的能力和信念,要通过其他方式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证明被爱,寻求安全感。典型的行为就是:当你发现对方一天都没有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时,你打电话对方没接时,你会发疯似的寻找对方,你担心对方不爱你、不在乎你、抛弃你,所以不顾一切的去找他问清楚原因。时间长了,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恋爱压力,导致分手。在夜深人静时,你也许也检讨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下次克制住,用合理的信念说服自己:他在忙没看见手机,他在开会手机没带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但是下次情况出现时,你依然按捺不住,发疯似的去追问、查个水落石出。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下,父母没有给到你安全型的依恋感觉,没有让你对自己产生价值感,你会把小时候需求的不被满足归结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都是因为自己不好,进而否定自己,丧失爱别人也被人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