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来源

如题所述

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

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

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近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

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

扩展资料: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的传统戏剧。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有谭鑫培、梅兰芳大师等。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代表人物:

1、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男,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

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

2、杨鸣玉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

因其在京剧丑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3、余紫云

余紫云(1855年8月19日-1910年),京剧青衣演员。诞辰: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逝世:宣统二年(农历庚戌)年病故,享年56岁。

名金梁,谱名科荣,又名培寿,字砚芬(艳芬),号砚芳,小名昭儿;行五;湖北罗田人。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余紫云喜好古玩。

4、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

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

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7
雀鸟
中举京剧在我国戏曲中,是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虽然京剧形成于北京,但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它是在“徽剧”、“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弋腔”、“秦腔”和一些地方小调的精华,又结合了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演变逐渐形成的剧种,由于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京剧形成以后,就在全国广泛流行,并逐渐传播到国外。
京剧自孕育形成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京剧的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
清代中叶的北京,昆曲居剧坛的主要地位,高腔与秦腔一度也曾在
北京流行,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祝寿演出,陆续进京的还有其他各班,在京演唱昆曲及高腔、秦腔、皮黄腔等剧目。嘉庆末年,道光初年,京师徽班已在艺术上各自呈现特色称盛一时。此后,京师徽班艺人又先后纳入湖北的西皮、二簧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部分,由此引发了京师徽班面貌的变化,京剧这一新的剧种在京师徽班中逐渐孕育成长,这时的京剧已采用北京音,湖广音相结合的舞台语音,作为念唱的一般准则,徽汉两剧的舞台语音已有明显的区别。除此之外,京剧形成的标志还在其剧目、演员、行当等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剧目上的变化。在道光四年(1824),庆什平班的剧目册中,载有剧目272出,与乾、嘉时期京师徽班剧目相比老生剧目、武戏剧目比重增大,打破了过去专重旦角的局面,再有道光末年,京师皮黄戏班的皮簧剧目成倍的增长,已经具备独挡一面的演出力量。
其次,是角色行当的变化,昆曲例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到了道光年间,京剧角色则分九行,但老生已居各行之首了。
再次是演员阵容的变化,老生成为各行之首和舞台的主角,其中有的著名生角演员已形成个性化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如有“老生三杰”或称“老生三鼎甲”之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的成就高、影响大、特色鲜明,他们三人分别被誉为“徽派”、“汉派”、“京派”。其中,程长庚的声望最高,被称为“京剧鼻祖”。
第2个回答  2021-04-23
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
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
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近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
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
扩展资料: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的传统戏剧。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有谭鑫培、梅兰芳大师等。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代表人物:
1、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男,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
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
2、杨鸣玉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
因其在京剧丑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3、余紫云
余紫云(1855年8月19日-1910年),京剧青衣演员。诞辰: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逝世:宣统二年(农历庚戌)年病故,享年56岁。
名金梁,谱名科荣,又名培寿,字砚芬(艳芬),号砚芳,小名昭儿;行五;湖北罗田人。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余紫云喜好古玩。
4、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03
雀鸟
中举京剧在我国戏曲中,是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虽然京剧形成于北京,但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它是在“徽剧”、“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弋腔”、“秦腔”和一些地方小调的精华,又结合了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演变逐渐形成的剧种,由于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京剧形成以后,就在全国广泛流行,并逐渐传播到国外。
京剧自孕育形成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京剧的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
清代中叶的北京,昆曲居剧坛的主要地位,高腔与秦腔一度也曾在
北京流行,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祝寿演出,陆续进京的还有其他各班,在京演唱昆曲及高腔、秦腔、皮黄腔等剧目。嘉庆末年,道光初年,京师徽班已在艺术上各自呈现特色称盛一时。此后,京师徽班艺人又先后纳入湖北的西皮、二簧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部分,由此引发了京师徽班面貌的变化,京剧这一新的剧种在京师徽班中逐渐孕育成长,这时的京剧已采用北京音,湖广音相结合的舞台语音,作为念唱的一般准则,徽汉两剧的舞台语音已有明显的区别。除此之外,京剧形成的标志还在其剧目、演员、行当等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剧目上的变化。在道光四年(1824),庆什平班的剧目册中,载有剧目272出,与乾、嘉时期京师徽班剧目相比老生剧目、武戏剧目比重增大,打破了过去专重旦角的局面,再有道光末年,京师皮黄戏班的皮簧剧目成倍的增长,已经具备独挡一面的演出力量。
其次,是角色行当的变化,昆曲例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到了道光年间,京剧角色则分九行,但老生已居各行之首了。
再次是演员阵容的变化,老生成为各行之首和舞台的主角,其中有的著名生角演员已形成个性化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如有“老生三杰”或称“老生三鼎甲”之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的成就高、影响大、特色鲜明,他们三人分别被誉为“徽派”、“汉派”、“京派”。其中,程长庚的声望最高,被称为“京剧鼻祖”。
第4个回答  2012-02-25
京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
  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原起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6张)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编辑本段
京剧板式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反二黄,反西皮,高拨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