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的意思——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作品出处】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出自宋代汪洙的《勤学》。


【作品原文】

勤学

[ 宋 ] 汪洙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作品译文】

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作品注释】

1、萤窗:晋人车胤以囊盛萤,用萤火照书夜读。后因以“萤窗”形容勤学苦读。亦借指读书之所。

2、空虚:空无;不充实。


【创作背景】

汪洙诗才横溢,他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诗,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就有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所赋的三十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神童诗》文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它与《三字经》等同誉为"古今奇书",成为训蒙儿童的主要教材,流传极广,影响至为深远。尤其如其中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付故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兰殃全汗,文章可立身。""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

汪洙成年签院汗之后,淹贯博洽,熟悉经史。然而经多次考试,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得以考中进士,任明州府学教授。由于汪洙为人淳正,是一位好教师,随从他听课的学生众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均称他为"汪先生"。正由于他教授有方,声闻朝廷,到汪洙去世时,特追赠为"正奉大夫"(正四品)衔,给予了较高的优待。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训诂》。


【作者简介】

汪洙,字德温,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 其幼颖异,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其父汪元吉,曾任鄞县县吏。在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因看重汪元吉的为人,特把汪元吉推荐给时任转运史,派汪元吉负责明州府法律方面(司法参军)的事务。


【有关汪洙的故事】

汪洙,鄞县人,9 岁能诗,乡人称之"神童"。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时,带领举人、秀才们去孔庙参拜,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有人用木炭写了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面落款:九龄童汪洙。

王安石见9岁儿童写出这样深刻的诗来,十分惊讶,于是吩咐人叫他前来相见。

汪洙随父亲前去见县老爷。其父汪元吉拜见王安石,自是惶恐不安,连说自己教子不严,望大人海涵。

王安石见汪元吉忠厚的样子,再看一旁汪洙,神情不卑不亢,不由得和蔼地问:"这墙壁上的诗是你写的?"汪洙回答:"正是孩儿所写。"并童言无忌地说:"大人今日瞻仰孔庙,想必对我的诗意也明白了。"

王安石听了,对眼前这孩子饶有兴趣。见汪洙穿一身短衫,他随口说:"《论语》云:'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你这样短衫草履来见我,有违礼仪呀!"

汪洙听罢,赶紧向王安石鞠躬,并机智地回复:"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王安叠担判石一听他对答如流,不禁匙陵谜赞叹道:神童之誉果然名不虚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9
意思是知识的积累来源于日常的点滴,而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求得看见成效。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句。

原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译文:勤奋学习就像是春天里刚发芽的幼苗,平时看起来没有在增长,但其实它每天都在成长;懒惰怠慢学习就像是磨刀的石头,虽然平时看不见有什么损耗,但其实它每天都在亏损变薄。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

扩展资料:

陶渊明劝学故事:

相传陶渊明归隐后,一天,有个少年向他求教:“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

陶渊明见少年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来到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少年注视良久,不见禾苗往上长,便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求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是磨成这样的。”

少年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