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讲什么的?

如题所述

《边城》讲述了湘西边境叫茶峒的小山城内一个美丽的女孩翠翠的悲凉爱情故事。

故事其实也很简单: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弄渡船的老人。老人的女儿和一个兵有了私情,和那个兵一同死了,留下一个孤雏,名叫翠翠,老船夫和外孙女相依为命地生活着。

茶峒城里有个在水码头上掌事的龙头大哥顺顺,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爱上翠翠。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保。大老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往下游去,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结了一个难解疙瘩,也驾船出外了。雷雨之夜,渡船老人死了,剩下翠翠一个人。傩送对翠翠的感情没有变,但是他一直没有回来。 

  01 内容简说

读完全书,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书中的纯净朴素美。 边城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却也最终以悲剧收场。翠翠的纯真,老船夫对翠翠的疼爱,天保对爱情的退让,傩送对亲情的看重,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素朴之善,然而这些善却处处显得不凑巧,也最终善也难逃悲剧的产生。

老船夫死去,渡船漂走,白塔坍塌,傩送远走,翠翠陷入无尽孤独的等待,这些悲伤结局给了我们对美好幻想的猛然一击,让我们不禁面对现实轻叹,原来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世外桃源”,现实的残酷世俗的文化总是带给我们许多无奈。

02 读后感慨

老船夫对翠翠说过:“怕什么?一切将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这是爷爷的遗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翠翠与祖父感情深厚,祖父去世难免会悲伤。可在祖父生前,翠翠并未理解祖父,到后来一切都晚了,有人告诉她真相,却无法挽回了……有的时候,人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但是,那时悔悟已为时太晚。

也许几乎没有人想过要珍惜眼前人,即便想过,却没有付诸行动。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看过一篇文章,大致讲儿女嫌父母给他们带的行李超重,认为太累赘了,一直埋怨。可是他们却没有感恩父母。父母的唠叨从字里行间传递出浓浓的爱,他们的每一个细小举动全饱含着深深的情。他们的鬓为我们而白,他们的爱却不会动摇。至今无法忘却,他们为我们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回报他们的却是一句埋怨。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要是我们一开始理解他们,善待他们,那么他们死去时我们不再有遗憾了。他们给我们人间寻常爱,我们要懂得珍惜,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世上无后悔药,有些事是弥补不了的。

只爱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就在彼此心中留下遗憾,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人,懂得、理解及爱他们,才能在有生之年不余遗憾。

03 名家点评

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潘旭澜《重读〈边城〉》)

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做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