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据《寺志》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唐武宗时,灵山寺被废。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年-845年),官府便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据统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灵山寺在这次灭法活动中被废。
唐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保国寺。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之要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
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的建筑至今未能存留。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规模不大,再加上唐代晚期佛教发展缓慢,社会客观条件不够理想,寺院建筑未能存留至今。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德贤“复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来了保国寺的第一次中兴。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1年)僧仲卿建法堂。僧宗普开凿净土池、栽四色莲花。当时仲卿与宗浩还曾建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后废。南宋时期的这些建设项目保留至今的只有净土池。法堂位置犹存,但建筑已几经重建了。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方曾赐“精进院”额,表明它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已有一定地位。
明弘治六年癸丑僧清隐重建祖堂,更名云堂。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建清隐堂,后废。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重修大殿。
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僧豫庵扩云堂基,更名玄览斋,旁设两庑、前架照厅。乾隆元年废。
明时建迎熏楼在大雄殿西。后废。在大雄殿东北隅建关房,后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相”,同时重修法堂、天王殿。于净土池四周立石栏杆,清前明御史颜鲸为净土池填“一碧涵空”四字。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住持显斋“鸠工庀材,培偏补陷,未数年而奂仑备美”。
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庵、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并重修天王殿。嘉庆元年(1795)重修大殿,改装罗汉诸天等相。
嘉庆十三年(1808年)移建钟楼于大殿东。嘉庆十五年(1810)新建鼓楼在于大殿西。
宣统二年(1910年)天王殿、东客堂毁于火。宣统三年,僧一斋重建。
民国二十年(1913年)僧一斋建藏经楼五间(下层为法堂)及西侧客房楼屋十间一弄。
195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南京工学院师生发现此古建筑,后经陈从周、刘敦桢教授核实为北宋建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