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理焦虑和紧张,怎么调整?

我曾经学习很好,后来因为遇到了一个很偏激,脾气暴躁的老师,成绩退步很明显,而家人在我成绩退步的时候,要么责骂,要么利诱,后来我对学习就慢慢的失去了兴趣,到高中的时候,我逃避学习,对什么都没有了兴趣,也不爱交朋友,常会紧张,焦虑,还有轻度的失眠,我告诉自己不能靠不上重点大学,强忍着看书,后来过了重点线,现在到大学了,离家很远,前三年我延续了以前的毛病,对学习没兴趣,看书时会觉得紧张,不舒服,不能集中精力,看一会就不想看了,现在大四了,我想好好学习,想多学点知识,还想考研,可是我还是不能在看书的时候放松,看书效率很低,怎么办?我好想回到曾经有过的状态,那时候我能完全投入到书里,一看就看好几个小时,效率很高,谁能告诉我。我现在是不是只能看心理医生了,可以用别的方法治愈吗?

  什么是焦虑症,怎样治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天天心理学

  什么是焦虑症,怎样治疗?

  一、什么是焦虑症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焦虑:在你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以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位姑娘约会之前,在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种疾病的时候,你都会感到焦虑。焦虑是有进化意义的,它往往能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达到焦虑症,这种有进化意义的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

  "焦虑"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在变态心理学或者临床诊断中有不同的含义。在临床上说"焦虑"时,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而"焦虑症"指的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不仅包括我们平时所指的焦虑症(在正式诊断中,我们叫做一般性焦虑症),而且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我们专门讲我们平时所指的焦虑症,而另行讨论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

  二、焦虑症的症状学

  焦虑症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6.6%会得焦虑症。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是,病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持续在六个月以上)、模糊的、不明原因的焦虑和担心。其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这些症状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一起出现。

  ★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症见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

  ★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对未来无名的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财产、健康。

  三、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A、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某些事件和活动(比如工作进度、学业成绩)过度担心。

  B、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

  C、焦虑和担心与至少下面六个症状中的三个(或更多)相联系。

  ★注意:在儿童中,只要一个下述症状就可以了。

  1.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悬在半空中

  2.易激怒

  3.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

  4.容易疲劳

  5.肌肉紧张

  6.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

  D、焦虑和担心不是由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症)等等引起。

  E、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给个体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临床显著意义的困难。

  F、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分泌降低),也不仅仅是发生在情绪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普遍发展障碍之中。

  四、焦虑症的病理学

  焦虑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现有的研究显示:

  第一,躯体因素。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可引发焦虑。

  第二,认知过程和思维。病人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消极。

  第三,应激事件的发生。

  五、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和生物医学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理论出发,为焦虑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因为精神分析学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焦虑症的精神分析治疗,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的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

  认知行为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1.焦虑症状与情境有关:通过运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2.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另外,可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

  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但是抗焦虑药物长期服用会对某些内脏器官有损害,而且抗焦虑药物往往有成瘾性。抗焦虑药物的最大问题是:停止服用,症状重新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7
兄弟,不要怕,你现在的心情我很理解,应为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告诉你我的感受。当时我也想过这样可能会导致比教严重的后果,所以我就用了一种逆反思维法,就是当自己感觉焦躁不安时,就在心里说:“我很焦躁,我很心烦,”实际上当你这样说了几遍后往往反而就不焦躁了,你要想我为什么这么焦躁呢?我干吗要焦躁呢?这样想想情况会好很多!慢慢就舒缓情绪了。
另外,就是在感觉很沮丧,焦虑等不好的情绪时,可以通过运动来发泄一下自己,让身体感觉疲倦,这样你的情绪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我自己通常是两种互相交替使用,效果很好的。建议你可以试试!
第2个回答  2007-10-17
我高考的时候吃的补充大脑养分的什么胶丸,焦虑的时候深呼吸三次然后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之前如果还是焦虑我就把最坏的结果想一想,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我高考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紧张,越紧张的时候我越放松,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我也没有深呼吸,就是不紧张。哈哈
第3个回答  2007-10-22
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第4个回答  2007-10-17
只有心理医生才能救你
第5个回答  2007-10-25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即使佛教都说佛不能直接救你,要你自己开悟。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以后一定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