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中书省不是丞相?

如题所述

首先应当明确:中书省是封建国家的中央机构之一,其长官中书令若握有实权就是实际上的丞相;丞相是官职,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主要由一个或几个人担任。两者性质不同,不具有可比性。
中书省和中书令:
汉朝始设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 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霍光传》)。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中年以后,因曾身受腐刑,并学识过人等原因,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汉元帝时中书令权势超过丞相。
东汉没有设置中书机构或官职。   
三国魏文帝时,宫内图书的整理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士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如西晋的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
晋朝以后,改称中书省,设有中书令、中书监职。
 南北朝时,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谢安担任中书令执政,地位开始日益提高。十六国时前秦王鱼担任中书令,职高位隆,建言朝政。北周官制与各代不同,其内史中大夫即是此官。
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唐朝设三省: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俱为宰相。唐高宗、唐玄宗时,曾改中书省长官为右丞相。
北宋时中书令地位一般在太师之上,但并无实权,只为亲王、使相兼官。晋王赵光义任中书令,位在丞相上。南宋置左右丞相,省令不置。
辽金夏的中书令掌实权,位在丞相上,辽夏中书令是宰臣之首。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忽必烈统制中国之后,耶律楚才任中书令执政,恢复了中书令宰相的职权,但权限则大为扩充至地方行省。后来也仿效宋太祖时,赵光义任中书令为嗣子,或以皇太子兼任。 且元朝中书省不仅为中央权力机构,还直辖着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
 明洪武年间,中书令即当朝宰相。后由于胡惟庸案,原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的机构中书省及中书令一职皆遭撤销,权归皇帝。
丞相:
丞相(也称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秦朝时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从秦始设丞相之职后,这个职位就存在了,中间也曾改名,比如“相国”、“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知政事”等等,也时废时设,中间的变更太多。但大部分时间内,这个职位还是存在的。
综上,我们可知:中国古代的丞相之职也有虚实之分,那些握有实权的官职,即是实际上的丞相,如秦朝、汉初的丞相、相国、太尉、御史大夫,汉武帝、汉元帝、南北朝时的中书令、司徒、司空,隋唐时的三省长官,宋朝时的“枢密使”、“知政事”,元朝的中书令等;还有名誉上的丞相,即虽有丞相之名及较高地位,却无实权或权力不及其他官职,如西汉末期的丞相,唐宋时的丞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19
中书省是一个机构,在隋朝以前,虽然中书省已经有了很大的权力,但是中书省的一把手作为宰相是隋朝之后
第2个回答  2012-02-16
中书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中书省是一个机构
第3个回答  2012-02-22
中书省是一个机构,丞相是一个人。
第4个回答  2012-02-15
宋朝的中书是宰相办事机构和办事处,丞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第5个回答  2012-02-21
明朝以前,中书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之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