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介绍下

如题所述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5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决斗中的杀戮
——读《普希金决斗处》有感

童道明

刘心武先生造访过彼得堡的“普希金决斗处”,思索良久,低回不已,回北京后写了篇随笔,登在晚报上。像我这样一个与俄国文学有点瓜葛的人,自然会和刘先生一起咨嗟叹息,深长思之。
心武先生把决斗视为旧俄上流社会的“强势社交文化”,但我总觉得这种“贵族社交文化”里,也保存着中世纪“自我尊严至上的骑士精神”的遗风。
十九世纪初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在内心里多少潜伏着“士为己爱者死”的骑士情怀。
1830年4月5日,普希金给未来的岳母写信说:“上帝可以作证,我准备为她(即未婚妻冈察洛娃)而死……”不幸,诗人一语成谶,普希金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尊严,于1837年2月6日与丹丁斯决斗,饮弹身亡。四年之后的1841年7月15日,诗人莱蒙托夫与马尔丁诺夫决斗时,当场毙命。
令人扼腕同时也让人深思的是,决斗中丧生的都是善良而高贵的天才,而小人如丹丁斯、庸人如马尔丁诺夫都毫发无损。善良的普希金让丹丁斯先开枪,结果是致命的一枪。莱蒙托夫倒是先开了枪,但善良的诗人是朝天开枪,他期望对手也跟着他朝天放枪,从而用不流血的方式结束决斗,但对手却朝莱蒙托夫的心脏开了一枪。
普希金、莱蒙托夫之死曾震惊俄国社会,也引起了文明社会对于“决斗”风尚的反思。这个反思最终完成于俄国作家库普林(1870-1938)的中篇小说《决斗》(1905)中。
《决斗》是部揭露旧俄军队黑暗与残忍的小说,而“黑暗与残忍”的高潮点恰恰落实到了“决斗”上。面对两个军官之间的冲突,团队军官委员会竟作出如此裁决:“你们只能通过决斗来维护自己受损的尊严与军官的荣誉。”小说最后以一份冷冰冰的宣告罗马晓夫少尉(他是小说中最可爱的人物)死亡的决斗报告结束。
库普林是反对“决斗”之风的,他说:“那些关于决斗中的杀戮,不是杀戮的说法全是胡说八道”。他呼吁人们“鼓起三倍的勇气来抗拒决斗”。
契诃夫也有一篇题名《决斗》(1891)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最后正是鼓起了三倍的勇气抗拒了决斗的诱惑。契诃夫小说在结尾处意味深长地写了一段抒情独白:“寻求真理的时候,人也是退一步,进两步。痛苦,错误,对生活的厌倦会把他们抛掷回来,可是寻求真理的热望和不懈的毅力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
从普希金开始,经过莱蒙托夫、契诃夫到库普林,俄国的社会文化精英终于“退一步进两步”地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决斗中的杀戮也是杀戮!”
普希金作品:
《我的墓志铭》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青的诗神缪斯,
爱情与懒惰,消磨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在心灵上,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1815年作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39.htm

第2个回答  2007-10-22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时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 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等。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时期
普希金于1820 年5月来到南俄后,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普希金和他们关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软禁了起来。
乡村幽禁时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的人民。他在这二年里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对普希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两年里,普希金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十首抒情诗,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
就在他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 ,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一直关心着时态的发展。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为其服务,决定将其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时期
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热情赞扬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滞留波尔金诺,这三个月成了普希金创作中的丰收时期。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其中包括《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四部小型悲剧和几十首抒情诗。
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动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这一时期,普希金在创作上仍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和《纪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与当局的矛盾日益加剧,此时一个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于1837年 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去世。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
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又是名诗人,当时俄国的一些文化名流是他们家的座上客。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他被誉为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便学着写诗了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中学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在那里他从进步教师身上接受了不少自由主义思想。
1812年的卫国战争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赋诗陈词,流露出一片民族爱国热忱。普希金这时在校内外已小有名气,很受当时俄国著名作家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等人的器重。
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这个时期普希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活跃。
这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创作了(《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许多反对农奴制度、讴歌自由的诗,
1820年,普希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叙事诗《鲁斯兰•柳德米拉》,这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含有民主主义精神。因此触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20年被流放到俄国南部。
在那里,普希金写了热情浪漫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未完成),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绪。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放逐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这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完成了长诗《茨冈》和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后者描写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和冒名为皇太子的修道士格利戈里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最后格利戈里取得了胜利,贵族攫取了人民的胜利果实,人民只有以沉默反抗。高尔基认为“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是普希金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
1826年,普希金被允许回到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
1829--1836年,普希金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其间几乎每部作品都在俄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1830年,普希金的作品多,他写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别尔金小说集》(5个短篇)、四个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长诗《柯洛姆纳的小屋》、历史讽刺故事《牧师和他的工人巴尔达的故事》,还有近30首抒情诗和一些时论性的文章。
30年代的普希金,创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对他的迫害活动也在加紧进行。
普希金娶年轻的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为妻,她是个远近闻名的美人,在上层社会也很有名气。据说沙皇尼古拉一世垂涎她的美色,所以怂恿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纳塔利娅,沙皇政府散布流言,给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写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只好与丹特士进行决斗。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腹部受了重伤。
1837年2月10日,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普希金的遗体被从彼得堡运往他先前流放过的地方米依洛夫斯基村,葬于圣山(今名普希金山)镇教堂墓诗人母亲的墓旁。
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因此,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它。在俄罗斯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夺得了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成了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学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普希金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诗人38年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屠格涅夫称他“创立了我们的诗歌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上极伟大的艺术家”,别林斯基则认为他是“俄罗斯第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将金村也在这附近。
第3个回答  2007-10-15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决斗中的杀戮
——读《普希金决斗处》有感

童道明

刘心武先生造访过彼得堡的“普希金决斗处”,思索良久,低回不已,回北京后写了篇随笔,登在晚报上。像我这样一个与俄国文学有点瓜葛的人,自然会和刘先生一起咨嗟叹息,深长思之。
心武先生把决斗视为旧俄上流社会的“强势社交文化”,但我总觉得这种“贵族社交文化”里,也保存着中世纪“自我尊严至上的骑士精神”的遗风。
十九世纪初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在内心里多少潜伏着“士为己爱者死”的骑士情怀。
1830年4月5日,普希金给未来的岳母写信说:“上帝可以作证,我准备为她(即未婚妻冈察洛娃)而死……”不幸,诗人一语成谶,普希金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尊严,于1837年2月6日与丹丁斯决斗,饮弹身亡。四年之后的1841年7月15日,诗人莱蒙托夫与马尔丁诺夫决斗时,当场毙命。
令人扼腕同时也让人深思的是,决斗中丧生的都是善良而高贵的天才,而小人如丹丁斯、庸人如马尔丁诺夫都毫发无损。善良的普希金让丹丁斯先开枪,结果是致命的一枪。莱蒙托夫倒是先开了枪,但善良的诗人是朝天开枪,他期望对手也跟着他朝天放枪,从而用不流血的方式结束决斗,但对手却朝莱蒙托夫的心脏开了一枪。
普希金、莱蒙托夫之死曾震惊俄国社会,也引起了文明社会对于“决斗”风尚的反思。这个反思最终完成于俄国作家库普林(1870-1938)的中篇小说《决斗》(1905)中。
《决斗》是部揭露旧俄军队黑暗与残忍的小说,而“黑暗与残忍”的高潮点恰恰落实到了“决斗”上。面对两个军官之间的冲突,团队军官委员会竟作出如此裁决:“你们只能通过决斗来维护自己受损的尊严与军官的荣誉。”小说最后以一份冷冰冰的宣告罗马晓夫少尉(他是小说中最可爱的人物)死亡的决斗报告结束。
库普林是反对“决斗”之风的,他说:“那些关于决斗中的杀戮,不是杀戮的说法全是胡说八道”。他呼吁人们“鼓起三倍的勇气来抗拒决斗”。
契诃夫也有一篇题名《决斗》(1891)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最后正是鼓起了三倍的勇气抗拒了决斗的诱惑。契诃夫小说在结尾处意味深长地写了一段抒情独白:“寻求真理的时候,人也是退一步,进两步。痛苦,错误,对生活的厌倦会把他们抛掷回来,可是寻求真理的热望和不懈的毅力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
从普希金开始,经过莱蒙托夫、契诃夫到库普林,俄国的社会文化精英终于“退一步进两步”地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决斗中的杀戮也是杀戮!”
普希金作品:
《我的墓志铭》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青的诗神缪斯,
爱情与懒惰,消磨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在心灵上,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1815年作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39.htm

第4个回答  2007-10-15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参考资料:做个记号,随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