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老子不争的理解

如题所述

老子所谓不争,是不争竞,也就是不争名逐利,不贪婪的意思

比如《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王弼说:“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河上丈人说:“上化清静,下无贪人。”可知不争就是不贪婪。
老子接着又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其中“常使民无知无欲”一句,拘墟之士往往攻之,以为老子主张愚民,其实,这里所谓的“知”,是智巧便佞的意思,“欲”,是贪欲不尽的意思。王弼所谓“守其真”,河上丈人所谓“返朴守淳”,苏辙所谓“澹然无欲”,都是对这个“无知无欲”的正确理解,拘墟者不明就里,罔言老子主张愚民,实在是愚不可及。
《老子》书中,“不争”一语,凡八见。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二十二章:圣人……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除第三章外,其余各章所说的“不争”,都是个人修养,这种修养来源于自然之道,如同上善之水,是一种境界。这正如诗人闻一多讴歌的《红烛》那样:“红烛呵,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呵,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看看还有谁说老子思想是消极的!  
周易坤卦大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古字写作巛,也就是今天的川字,川即顺,顺天之意,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但易与老子,在思想方式上有着全然不同的区别。当别为一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不争是理性,也就是不需要争,没有必要争。争在寻求真理的逻辑步骤中处于第7层次,即公平的论证。因为真理有唯一性,处于第9层次,而不争处于即将归真的形式,处于第8层次。不争是超脱了偏见,超越针锋相对、自我求证达成归真的理性。

例如,一个人抛出一枚硬币,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如果说必定正面,或者必定反面,就可能引发争执,因为正反都有一定的概率。如果说可能正面也可能反面,就不需要争了,因为争就需要举证,多抛几次,就可以验证。多抛几次出现正面与反面,恰恰证明两面皆有可能的说法,因此概率学揭示的规律属于不争之理论。

争是层次低的表现,尤其在争利益的情况下表现得更明显。例如分财产,安于享乐的人特别看重固有财产,于是会起激烈争执。不争的人更加有自信,或者价值观念更端正,看重自身价值,看轻固有的身外之财产。不争未必不要,因为获得法定的份额,是理性的表现,不为争财产为争口气、为一份公平,属于不争。不争不等于放任,不争不等于不管事,上升到理性层次所做所为在维持秩序。老子的不争,是看惯了世间的纷争困扰,主张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性。

在社会上,争都是文明程度不高、理性不完整的表现。尤其是会因为各种言论起争执,都是没有达成终极理性的表现。

不争是善,人性善恶尚可论证,习得的天赋让人通过系统学习现代哲学得到确切答案。知识的力量就在于,当我们的思想还达不到高尚层次的时候,可以通过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领略善意,正如联系理论阐述的:

“善其始终非争,成就感还原为关于平衡的真知灼见,由此开释的精神反观现实目标,产生联系完备的观念,这些观念促进健全的品格和完善的意识形态,具有的开释力让人能够依据现实目标确立主体意识,超脱品格对于意识形态的倾注与意识形态固有的执著,牵引着意识形态丰满舒展,灵动自如”。

不争是对自我品格的超越。因为懂得善的高尚涵义,所以不争。

第2个回答  2020-12-13
对老子不争的理解是老子一种宽容心态,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第3个回答  2020-12-13
我觉得老子《道德经》中不争的思想 是一种辩证的观点,不争也是一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第4个回答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