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百年 致xxx的一封信 辛亥革命先烈 条理要清晰 急!!!6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我只能给你资料,自己写哟~~!辛亥革命首义英雄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时蒋翊武正在澧县探视父母。他在家接到友人催他去长沙发动湖南独立的电报 ,便向父母表示:“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7月25日,湖南宣布独立,他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湖南都督谭延?虽然也加入了国民党,但并不真正反袁;虽然宣布独立,却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准备。江苏、江西等地的讨袁军遭受失败后,湖南于8月12日宣布取消独立。蒋翊武回到长沙,事情已无可挽回,只好与其他革命党人逃离湖南。别人都经汉口乘舟沿长江东下,蒋翊武觉得汉口太危险,那里认识他的人太多,于是决定改道广西去香港。
蒋翊武走到广西全州所属兴安县唐家冲,为驻军统领秦步衢的部下所捕,由全州押解至桂林。秦步衢查明被捕者是被袁世凯下令通缉的要犯蒋翊武后,兴奋异常,一面对蒋严加看管,一面打电报给袁世凯邀功请赏。蒋翊武的朋友听到消息,立即向桂军师长陈炳求情,陈说蒋是要犯,不能徇私,仅令别居一室,指派刘家正专门看管。不久,袁世凯电令广西方面把蒋翊武就地枪决。陈炳?命令刘家正拿着袁世凯的电报给蒋翊武看,并告诉他第二天执行枪决,蒋翊武毫无惧色,并向刘家正谈论必须武装讨袁,认为不除此人,必然祸害民国。蒋翊武又向刘家正索纸要笔,书写遗嘱,并为遗腹子取名。
第二天,天气酷热,蒋翊武对刘家正说:“治斋(刘家正字),天气太热,可否改在傍晚执行,以免暴尸当午。”刘家正表示同意。下午4时,刘家正备饭,佐以白兰地酒款待蒋,蒋丝毫不把即将到来的死亡放在心上,他痛快地吃饭喝酒,以至微有醉意。饭后,即押赴桂林丽泽门外行刑。刑场监视员是营部副官黄沛然,监斩员是营部副官陆云高,士兵环立,围观者无数。蒋翊武这时穿着丝绸衫裤,从容端坐于大红毡上,向观众讲革命真理,慷慨激昂,听众动容,有些为之失声痛哭。执刑士兵凝神静听,迟迟不肯开枪。领头的排长见状,担心事情有变,突然拿出手枪,从背后向蒋翊武开枪,蒋翊武就这样就义了。友人为蒋翊武装殓,时间是1913年9月9日。
临刑前,蒋翊武写了四首绝命诗,其中两首说:“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终无了,空余虏剑作寒鸣。”“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是谁支得江山住?只余有哀逐水流。”

秋瑾,清山阴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翌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评议员、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1907年初接办大通学堂,赴浙东各地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皖浙两地同时起义。五月二十六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绍兴革命行动暴露。六月初四下午四时,清兵三百余人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初六日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3岁。
宋教仁,湖南桃源人。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1904年3月与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8月与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11月华兴会密商起义,事泄出走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1905年5月与黄兴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1910年与谭人凤等欲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中游一带,建议筹组中部同盟会,任《民立报》主笔。1911年7月在沪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总务部干事,武昌起义后与黄兴偕赴鄂领导,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长。嗣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推为理事,并由孙中山委代理理事长,力倡责任内阁制。1913年2月大选结果,国民党大胜,行将出任内阁总理,致招杀身之祸,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年仅32岁。
回答者: aiai天来 | 十七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6
辛亥革命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革命形势图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目录

简介
年表
背景变革之道
文化形势
革命团体
准备
前奏
经过
解读
影响政治影响
思想影响
经济影响
社会影响
生活文化影响
对海外华人的影响
意义
评价简介
年表
背景 变革之道
文化形势
革命团体
准备
前奏
经过
解读
影响 政治影响
思想影响
经济影响
社会影响
生活文化影响
对海外华人的影响
意义评价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武昌起义雕塑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
武昌起义战斗照片(19张),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 武昌起义油画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1]
编辑本段年表
   黄兴
1910年 3月21日 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 3月 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 3月 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 4月 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愿。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 9月18日 资政院开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报》在上海创刊。   1910年 10月11日 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 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 1月 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 4月8日 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