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和建立的基本途径?

急急急啊!后天考试要用!哪位会帮帮忙!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一)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经济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当时并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对自身否定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必然在以下两个方面创造出对自身否定的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条件;2、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阶级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

  公有制并不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征的公有制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这种公有制形式同样要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或不同的实现形式。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社会公有制度,即由全体劳动者组成的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内涵。也是有别于私有制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时,劳动者个人在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时,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经济制度。劳动者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进行劳动,并共同占有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般特征。

  总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社会公有制。

  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概括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但不是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概括。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不可能同马克思的科学预见完全相同。

  2、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1)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2)实践:

  A、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所处的国际条件以及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对官僚资本采用没收的方式,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购买的方式。官僚资本占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总额的80%

  第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既有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一面,又有拥护“共同纲领”,接受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一面。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和改造政策。

  第三、改造个体私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对个体劳动者不能剥夺,只能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教育和国家帮助,引导个体劳动者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手工业: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4、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不是单一的;

  根据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建立的生产关系,必然是不同性质和多层次的。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

  现实中的公有制经济必须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等,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

  (二)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性质决定的。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目标。

  1、共同富裕的含义

  共同富裕,是指社会全休成员都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劳动者体力、智力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涵

  (2)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铲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使共同富裕具有了可能性。

  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将使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3、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平均分配的关系

  (2)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的关系

  (3)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社会主义制度中剩余产品的性质和作用

  不同所有制的区别,表现在“剩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是所有权的最终实现,不同所有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剩余”的归属上。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不是归于私人,而是归于公有:

  (1)“剩余”归属全民所有,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体现;

  (2)“剩余”归属与于集体所有,就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本质体现。

  四、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在于: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只有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它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实践证明,无论用哪一种所有制经济去套不同的生产水平,其结果只能是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它不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问题。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一)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所有制性质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张和观点,在理论上都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也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在改革过程中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

  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长期以来人们的片面理解

  第一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所有制形式在根本上的制约性,没有切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所有制结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第二、在认识上简单地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没有切实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出发来研究所有制结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

  (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经济制度上的体现,就是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所有制经济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从这一标准出发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就应该把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纳入此制度之中来。

  (3)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所有制的层面上,而且要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上来认识。

  2、“一个统一”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来共同推动的。

  (3)必须要营造能够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