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职业理想 立奋斗目标-天使之路 政治学习小结

如题所述

一、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如果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发展的旗帜;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于发展所作的规范;和谐的小康社会就是我们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保障发展。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现在比过去好,将来比现在好,一代更比一代强,是衡量发展的标尺。人既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发展的受益者,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本。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是使每一个人都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可见经济的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上。可以这样说,现在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最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膨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渐严重。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升学和就业问题上所面临的强烈竞争。例如,2007年全国有1010万考生,高校仅仅录取567万。每一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又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威胁。国家既给我们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机遇,严峻的竞争又使我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你自己对于你现在的学校、班级、你自己是怎样认识的呢?你将来的路准备怎样走?你自己的竞争实力到底怎么样?你的发展后劲到底怎么样?这些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必须清楚:竞争需要强者,竞争打造强者,发展进步需要强者。强者是社会发展进步、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助推器和火车头。我们一定要争做强者。
二、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该是认真思考一下的时候了。理想是明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理想是方向,犹如暗夜里透过晨曦的曙光;理想是信仰,是心目想象去中攀登的神圣殿堂,为前进、奋斗增添无尽的力量;理想是追求,激励我们不懈进取、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理想是信念,给人们以信心,让我们百折不挠,志坚如钢;理想是翅膀,带着我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翱翔;理想是小路,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把人生之旅丈量;理想是加油站,赋予我们以不懈的勇气和力量;理想是调节器,让我们不为挫折所动摇,不为失意而忧伤;理想是运行图;让我们生活的脚步行走有序,不引冲击而变得杂乱无章。理想是人生所要实现的目标,理想是坚定不移的信念,理想是进取中的勇气,理想是克敌制胜攻无不克的力量。理想不是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认真学习、认真实践,认清楚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后,遵循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并通过艰难困苦的磨练而变得坚定起来的。
在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早在读书期间,周恩来就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崭新篇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在这一理想的激励下,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献身。共产党员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方志敏是面对蒋介石诱降的,惟一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不为敌酋许下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所动,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一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陈毅被敌人放火烧山困在山洞里,九死一生,写下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陈毅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与情操。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舍身炸碉堡。刘胡兰面对铡刀视死如归。这些革命先烈都是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奋斗,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获得建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通途。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一大批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冲破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无数工人、农民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了祖国的强大辛勤的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杰出代表王进喜的誓言。拼命拿下大油田,融化到了王进喜的理想、信念之中。变成了他的实际行动。正是由于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终于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先辈们具备了远大的理想,明确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树立了牢固的信念。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人生明确的前进方向。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确定人生目标。人生进取立志就是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努力所要实现的目标。目标不仅是我们心中的企盼和希冀,也是我们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地。作为人们现实的出发点和将来要达到的归宿,目标决定了人们前进的方向,运行的坐标。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自己的勇气。在现实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努力程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懈努力进击。目标是每一个人努力进取的发动机和原动力,也是检查自己建树的衡量标尺。
心中有个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动摇;心中没有大目标,一根稻草压弯腰。一个人把自己将来当什么,干什么工作当成是人生的目标,显然是太具体了。生活是个万花筒,任何人都无法预见将来的变化。所以说立志应当是一种信念,一种志向。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人应当运用什么作为评价周围人和事的标准?这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金钱观等等,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空洞的大道理讲得再多也没有用,理想、目标、信念必须同自己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了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也就会树立坚定的信念。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简单地说,一个人生存是根本,离开了生存什么都没有了。在健康生存的前提下,谋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首先要立志练好内功努力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人;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可能成为被大家、被公众、被社会所承认的人;只有被承认了才有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自己的成绩成为对他人、公众、社会所有用的人。人生的目标有这样几种选择:一、危害社会的人,这是任何人也不想做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堕落成这样的人,那结果只能接受法律的制裁。二、社会的包袱家庭的累赘,无能力、无本事,干不了任何事,只能蹲在家里啃父母, 吃父母的退休工资。这些人饱食终日,一事无成,在英国把他们称为尼特族。(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真是让人感到既可怜、可悲,又可叹、可恨。三、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成年以后既不能靠社会,也不能啃父母,而是要自食其力。无论我们是什么学历,什么专长,都要靠自己的体力活着脑力劳动吃饭。我们为社会付出了,社会也回报我们了,我们会感到骄傲和高兴。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由于个人的努力在某一方面可能做出了一些接触的贡献,被人们所尊重。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坚决不做危害社会的人;努力不做社会的包袱、家庭的累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自食其力的人;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不要做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别人讨厌的人、社会不需要的人、只能吃低保的人、没有用的废人、社会的包袱、家庭的累赘。具体说,首先是在自己的家庭里为父母承认,家庭离不开你,父母离不开你,需要你,你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温暖。在学校的班级里,老师同学们需要你,离不开你。在工作岗位上同事朋友离不开你,需要你。只有如此你才对社会有用。家庭、班级、单位都是社会组成细胞,你在家里能不能被承认,这是不需要考试的。检验的标准就是你给家庭做了些什么?在班级里就是你给班级带来了什么?学习阶段的孩子,在家庭不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不听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优劣就是你被班级、家庭承认的衡量标准。毕业以后,能不能就业自己养活自己,当然如果能给家庭贡献一些,家庭就更需要你了。升学、就业是衡量一个人有用没用的试金石和分水岭。有一些孩子学习还可以,上了大学但是毕业以后却无法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在家当啃老族。我在河南新乡卫辉市孙杏村镇汲城村上课,该村就有一个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的毕业生,就在家里蹲了一年多了。据统计目前在学校毕业需要就业的学生中,大学本科毕业生自谋职业能力最差,约87.5%呆在家里吃父母。我们立志要成为国家栋梁,那自然好。但是起码不要成为弱势群体,不要成为家庭的包袱、社会的累赘,成为领低保的小可怜。同样的天,同样的地,为什么有的人用所作为,而有的人一事无成?怪谁?怪父母怨天尤人没道理。难道不应当自省、自责吗?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体现为一往无前的决心,所向无敌拼力进取的气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三、要勇于接受社会的挑选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天演论》中的一句话。它不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也完全符合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规律。就如同应聘一样求职者是选择,用人单位是挑选。在人才市场上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上,就像去菜市场上买菜,谁都希望挑选新鲜、个体大、价格便宜的菜一样。我们要有能力接受别人的挑选。接受挑选需要具备实力,而实力只能通过考试的结果,分数分辨高低。教育不能以考试为目标,但是学生必须学会应试。应试是一种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就是乖巧、讨人喜欢。长大了上学了能被别人看到的,最直接的、最公平的、人们最习惯使用的,就是分数。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具备知识的确拥有力量,可是你的知识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光靠自己说是不够的,必须要接受检验。现在不是三国时期,你也不是诸葛亮,你不可能等到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你。那你只有自己去应试。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例如,2007年全国有1010万考生,高校仅仅录取567万。每一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用人单位真是优里选优,方法就是考试。笔试、面试、才艺展示等,门类之多,方法之复杂真可谓之五花八门。录取则完全靠唯一的标准分数。分数高了就录取,分数低了就淘汰。真是人竞人择,适者就业。所以尽管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考不了高分还是无出路。所以说,教育体现公平,考试区分高低,知识打造实力,分数改变命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利于如何才能跳龙门,就凭分数。
不管怎么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是靠分数被别人承认的,被老师关注的,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不要害怕、畏惧考试,考试是对于学习成果的考核和检验,不仅仅是面对学生本人的,同时也是对于任课老师,家长的检验。毕业后应当有能力有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就业,不要成为家庭的包袱和累赘。工作后能不能挣到钱,自己养活自己。所以说,一个人首先要具有实力,实力是指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增长的才干,这种才干是通过升学考试、应聘考试和在实践工作中被检验的;其次,任何才干只有被别人承认才能显现出来,考试和应聘就是个人才干被他人、社会承认的唯一途径;只有当自己的实力被他人和社会承认,你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实力还需要会考试、能应聘最后才能发挥作用,一定要搞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于在什么部门,干什么工作,能和自己原来设想的一致最好,如果不能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能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一切,那就是最令人鼓舞和振奋的事情了!
怎样才能接受祖国、社会、他人的挑选呢?那就是你必须具备实力。而要拥有实力就必须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家体内分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扥是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学习则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要以自我教育与主动学习为主。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件事,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呢?说到底还是个人的基础、起点、经历、阅历、世界观、价值观等有区别。
生存教育,主要是家庭与自我教育。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生存,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得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可同里的书本知识。生存能力,生存本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诸如买粮、买菜、洗衣、做饭、叠被子、扫地、换保险丝、挖土、栽树、一些简单的修理工作等等。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关爱备至。为了学习,不让孩子干任何事情。使得孩子什么也不会干。缺乏起码的生活能力。这是很可怕的,父母无法跟孩子一辈子,将来步入社会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如何生存呢?千万不要小看生存教育,他多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平时似乎看不出来,可是一遇到特殊情况就显现出来了。
痛苦教育,主要是家庭与自我教育。现在的孩子从小没有吃过苦,受过罪。家长以为没亏了孩子其实恰恰这样做耽误了孩子的痛苦教育。必须清楚经历痛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可以说:喝了蜂蜜,吃糖也酸;嚼过黄连,喝水也甜。透支愉悦,收获痛苦;历经磨难,享受幸福。从小多吃苦、多受累,长大你就少受罪;从小不吃苦、不受累,长大你就得活受罪。尽管这话不大中听,但是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不少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被家长惯坏了、宠坏了。迷恋上了网络,中了网瘾。不久被送到戒除网瘾的专门学校里去了吗?到那干什么?接受痛苦教育。监狱所进行的就是痛苦教育,让接受教育者在痛苦的磨练中改造自己的思想。
知识学习与技能技巧教育,主要是通过刻苦学习、训练实现的。我们应当清楚,学习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学习不像享受一顿美餐、唱歌跳舞、游艺玩乐那样会给人的感官以刺激与兴奋。学习不是享乐,而是索取,是把公共信息转化为自己占有的过程。所以是一个付出的过程。任何事情付出总是痛苦的,当然付出是要得到回报的。我们要清楚:过程是事物沿着时间与空间坐标运行所留下的轨迹,没有无过过程的结果。往往过程越艰难曲折,其结果越是灿烂辉煌。学习恰恰就是如此。
四、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
这里讲的修身主要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个由每一个人组成的群体集合。既然是群体集合,为了保证应有的运行秩序,就需要人人都遵守相应的规矩。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演变成了一句俗话“没规矩不能成方圆”。为了保障社会正常存在,正常运行必须要有规矩。
什么是法?法是国家规定的、由国家机器保障的、强令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违者要受到惩罚和制裁的“规矩”什么是道?道是众人眼里口中的“规矩”,作为舆论它通过议论、白眼来监督人们的一举一动,吐沫星子可以淹死人就是道的威力。什么是德?德使人们自己心中的“规矩”,那些事可为、哪些是不可为,完全取决与自己内心的操守。律师李庄的堕落就是他自己心灵防线的彻底崩溃。
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的,以国家机器保障,强令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违者要受到惩罚和制裁的“规矩”。法律对于人们的行为作了最根本的规范,以不危害他人、社会为前提。但是法律绝不是万能的,它只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人能不能自觉地遵守它,则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的道德防线。道德是寓于每一个健康人头脑中的是非标准。尽管存在于一个人的头脑中,它的使用方向却不尽相同。“道”主要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是对外的。作为法律的重要补充形成了众人眼里口中的“规矩”。哪个人在生活中违反了,就要受到别人的白眼和议论。吐沫星子可以淹死人,就是道的威力。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说到底就是:志向高远、克己制欲、虚心听话、责任心强、内控力强。每当遇到那些宽于律己,严以待人,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人们都会说他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说他是两面派,这就是道与德的背离。“缺德”是坏了良心,是良心被狗吃了;“失道”是丢面子、甚至是不要脸;“试法”就是想身陷囹圄,不要命。法、道、德这三者,德是根本。如果一个人坏了良心那他就会一不要脸、二不要命。
一个人的气节、原则、做人的标准,构成了德的核心,而操守内控力则是德的思想防线。人们常说行动从思想来,那思想又从什么地方来呢?处于变化中的思想是人们欲望的产物,包括触景生情的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所以说行动从思想来,思想从欲望来,简单地说:“行动从欲望来”。当一个人以自我为圆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所画出的圆,其个体是封闭的,是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的。在适当的环境气候下,就会拼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势必会危害社会,危害公共利益。
一个人不能总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天下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就是教我们时时刻刻把他人、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远大的目标和远大志向是连在一起的,国家、社会、民族、团体、家庭的利益要高于个人的利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脚踏实地的不懈进取,可以造就一个人的崇高情操和博大胸怀。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造就了一代伟人。
自我激励。自信是开启人生成功之门的钥匙。崇高的情操和颇大的胸怀,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境界。在成功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在失意的时候更需要勇气和决心。别人的鼓励固然重要,但是决定的因素还在于自己的自我激励。要相信自己,一个人的决心来源于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赢得自主;只有自主才能赢得自立;只有自立才能赢得自尊。在赛场上运动员是在观众和拉拉队的喝彩声中,鼓起前进的勇气的。而自我激励,则是自己给自己当拉拉队。激励可以坚定信念,鼓舞斗志,鼓起勇气,激励你勇往直前。
自我发展。发展是当前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时候,才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对于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发展就是从小树雄心立大志,努力学会做人,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发展就是刻苦努力学习,在开发自己智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现在比过去强,将来比先在强,要努力做到强于祖辈、父辈,在追赶中、创新中不断体现人生的价值。在家要听父母家长的,在学校要听老师的,不断克服自己的私欲,敢于面对任何困难,不要遇事就喜欢找借口、推诿,推诿找借口是一筹莫展,逃避责任的开始。要做就做最好的、最优秀的。
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人的生理欲望决定了人的活动动机,心理欲望是人特有的控制生理欲望的能力。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能否有效的控制自己的生理欲望,首先需要善于自我平衡。人们生活在世界上,自我的感觉绝大多数来源于外界客观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也有的来源于自我生理需求。人们心中不健康的因素的滋生,是思想滑坡的起点。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得到的比自己多,受到众人的尊重等。开始实羡慕,羡慕之余难免有些酸溜溜的。通常伴有对于自己的谴责,接着就难免产生厌恶情绪。这时羡慕就开始变味了,这就是嫉妒的开始。嫉妒正说明了个人心中的不平衡。嫉妒、不平衡、不会使人平静,总想寻找机会宣泄自己的情绪。此刻人的所作所为只能是有害无益的。所以说平和的心态,平衡的心态是保持健康心情的起点,特别是当前竞争激烈的的时候,强手如云,有些人难免采取下三烂的手段,例如在比赛中向领先者使绊子,在餐饮业中向竞争对手投毒等。我们一定要防止红眼病,可以羡慕但是决不能嫉妒,羡慕可以给自己增添动力,嫉妒则会使自己走上绝路。学会在生活的倾斜中保持平和、平衡的心态。物质上的痛苦最大莫过于饿饭,精神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想不开。 当思维陷入牛角尖钻进了想不通的怪圈,半径就会一步一步向自我的圆心靠拢,只有当摆脱了私心的控制,半径才会扩大,思维会豁然开朗。
自我调节。努力使自己心态平和、和谐,需要不断的自我调节。人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客观环境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那你就得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一个人就是在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中,求得生存的。对于自己周围的成功着可以羡慕,因为羡慕是正常的,但绝不能嫉妒。嫉妒是一种变态心理,它诱发了自己心中的癌变,使人企图用不正当的手段诋毁对手。尽管有时也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然因觉醒而悔恨。一个人在顺利的时候,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往往最强。而当它处于逆境的时候,远离别人的监督的时候,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弱一些。古代的先贤们在讲个人修养的时候,总强调“慎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在失意的时候,在在远离众人的时候,要看到自己的成绩,要看到光明,要看到未来,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破罐子破摔,调节、排解自己心中不健康的因素,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自己。心态的不平和是暂时的,自我调节是医治不健康心态的有效良药。如果自己怎么也想不通,思想就会钻牛角尖。人物质上的痛苦莫过于饿肚子,精神上的痛苦就是想不通。此刻就应当找别人交谈,再不行就找心理医生。要想方设法排解自己心中的疙瘩、死结。只有心态健康了,才能使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
自我约束。个人心中是要有自己的规矩的,哪些能做、那些不能做,必须清楚。能做的可以做,不能做的坚决不做。我们知道:飞机飞行靠航向,轮船行驶靠航道,火车行驶靠轨道,电流运行靠导线,指挥交通靠红绿灯。人不能偏离航向,否则会机毁人亡;不能偏离航道,否则会触礁;不能脱轨,否则会翻车;不能短路,否则会着火;不能闯红灯,否则会出车祸。
能不能管住自己,是一个人基本操守。一个管不住自己的人就像是手刹和脚刹全都失灵的、还以每小120kg速度疾驰破车,说不定在哪里就会翻。不翻是侥幸,翻车是必然。调节的过程往往就是自我约束的过程。任何人都有想干坏事的动机,问题是自我约束力强的人能管住自己,而自制能力差的人管不住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为。那就是不接触、少接触不健康的东西。世界上好的生理动力定型称为习惯;不好的生理动力定型称为瘾。凡是被称为瘾的像黄、赌、毒、网最好不要沾。英国的弗兰西斯克.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习惯如果是从幼年期开始的,那就是最完善的习惯”。只要是成瘾的东西一定要约束自己千万不要沾。不管是谁只要沾了,想要戒掉那就是难上难的事情。毒瘾、网瘾,经研究是大脑中的一种病变,要想戒掉除了医生治疗之外,还需要自己坚强的毅力。就连吸烟形成的烟瘾,牌桌上形成的赌瘾戒起来都非常吃力,更别说毒瘾和网瘾了。消除好奇心,逞强心,管住自己,一个人自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要千方百计地训练、提高自己的约束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诸多诱惑,要建立自己攻不破,打不烂的思想防线。
自我控制。约束同控制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这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正体现了两者的区别。约束是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主动管住自己不去沾。而控制则讲的是因为自己年轻,涉世不深,阅历太浅,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没有把握之自己,或是被蒙蔽了迈错了第一步。当又面对第二次诱惑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再一、再二、不能再三。这就是允许人犯错误,但是绝不允许一犯再犯。更何况有一些是绝对不能犯的,就连一次也不允许。一个人的自制能力强弱,是个人操守。也可以说是德的核心。一个管不住自己的人,就像是一两手刹和脚刹都失灵每小时以120千米疾驰的破车,说不定在哪儿就会翻车。要想顺利驶入人生的高速路,那就得修好、管好自己的人生的手刹和脚刹,防止人生列车的倾覆。外界的刺激诱惑是外因,自己头脑里的私欲是内因。当外界的诱惑同自己头脑里的私欲发生了共鸣的时候,私欲就想变成行动。俗话说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自我控制首先是控制住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私欲。
自我反思,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约束、控制自己,总难免会在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表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