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唐朝设三省六部,那为什么唐以后还有宰相呢

如题所述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只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宰相是在明朝的时候废除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此时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而唐以后至明朝前都是分割宰相的权力,而并非废除丞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7
唐朝设三省六部制 和 唐以后还有宰相 有什么联系吗?为什么就不能有呢 ? 唐朝也有宰相呀 ! 宰相是在明代才被废除的(由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自秦朝设立丞相制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增大,各个朝代都采取不同的形式架空相权,巩固皇权。
第2个回答  2011-09-17
设立三省六部实际是把宰相的权力分散开来,以便皇帝很好的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后的宰相并不是拥有很多权力,北宋时除了有宰相还有枢密院等军事机关,行政机关。到了明代,因为宰相的权力盖过了皇帝,所以朱元璋下令废除宰相;明成祖朱棣设置了内阁。清代雍正时期出现了军机处,使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追问

那为什么以后还有这个称呼

追答

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宰相的话语很具分量,一些对自己能力不自信的皇帝还是依赖宰相。

第3个回答  2011-09-17
追问

为什么,三省不是取代宰相吗

第4个回答  2011-09-17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皇权与相权的争端,采取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成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简单来说,三省的首脑都相当于宰相,不过都是叫一些奇怪的名字,他们的职位都不高,最大的时候也只是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