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过程失败原因及教训

如题所述

探索:地主阶层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
原因。

1、洋务运动:

第一,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别。

第二,只是发展军事工业和少量重工业,没有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

第三,阶级局限性,只是在不触动统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第四,贪污腐败严重,生产的军事物品质量低下。

2、戊戌变法:

第一,没有触动统治阶层的利益,只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改良,没有触动政治根基。

第二,只是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改良活动,没有得到老百姓支持。

第三,光绪帝实力弱小,没有军权,无法对抗庞大的官僚集团的反对者。

第四,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太平天国:

第一,太平天国中期的内讧严重分裂的太平天国的实力

第二,反动势力庞大

第三,在建都后,没有乘胜追击,并快速腐化,失去了战斗力。

第四,没有明确的纲领,无法满足人民的做基本需求。

4、辛亥革命:

第一,资产阶级实力弱小,无力引导中国。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第四,没有军权,地方武装势力多不支持成立民主共和国,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教训,无论是封建阶级的政治经济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的革命都无法引导中国走向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扩展资料

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自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根据倡导和推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之更迭,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

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4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
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19
探索:地主阶层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
原因。
洋务运动:第一,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别。
第二,只是发展军事工业和少量重工业,没有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
第三,阶级局限性,只是在不触动统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第四,贪污腐败严重,生产的军事物品质量低下。
戊戌变法:第一,没有触动统治阶层的利益,只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改良,没有触动政治根基。
第二,只是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改良活动,没有得到老百姓支持。
第三,光绪帝实力弱小,没有军权,无法对抗庞大的官僚集团的反对者。
第四,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太平天国:第一,太平天国中期的内讧严重分裂的太平天国的实力
第二,反动势力庞大
第三,在建都后,没有乘胜追击,并快速腐化,失去了战斗力。
第四,没有明确的纲领,无法满足人民的做基本需求。
辛亥革命:第一,资产阶级实力弱小,无力引导中国。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第四,没有军权,地方武装势力多不支持成立民主共和国,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教训,无论是封建阶级的政治经济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的革命都无法引导中国走向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第3个回答  2011-12-19
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洋务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