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变化诗歌

大家快
来啊!急啊!关于农村新变化的诗歌,知识问答,小品,相声……都可以,我要出主题班会啊!
最主要的还是诗歌,问答题啊!快啊!

诗歌:春种
任国繁

--------------------------------------------------------------------------------

小四轮开出了村庄

隆隆的马达声热闹了农家

雄鸡声声

吆喝出满天的彩霞

春风吹红了山妹的面颊

春雨打湿了小伙的衣褂

抢抓时节忙播种

撒一把种子溅起欢乐的泥花

新农村建设党政民心大

种粮补贴农民是满脸的朝霞

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村变化好像锦上又添花

越过心里越暖了

“十一五”的好规划,要为长远治国家,代表讨论把言发,西部进行大开发。

党叫西部发展呢,提供各项贷款呢,叫它经济快赶呢,人民实惠心暖呢。

红心柳柳四张杈,共产党的办法大,硬叫铁树开了花,合作医疗好办法。

尕园子里种芹菜,农村低保好政策,惠农政策受青睐,就合青草要者太阳晒。

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牡丹越开越艳了,富民政策兑现了,土豆变成金蛋了,金砖铺到地面了,房子变成金殿了,就合金鸡下开金蛋了。

http://gsnmb.gansudaily.com.cn/wxzp/
这里有很多描写农村的诗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2
在龙泉驿区山泉镇政府附近的成渝路边,立有一个高宽各约4米的“标志性雕塑”,上刻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题书的“中国桃花诗村”。这里就是“桃花故里”精华景区桃源村的入口。

2006年12月1日傍晚,58岁的陈友光开着老年车,载着老伴从路口进村,优哉游哉往家赶。两年前告老还乡的他,如今在桃源村过着恬静闲适的生活,身份是桃源村5组村民,“职务”是桃花诗社社长。而诗社的17名成员,也都是地地道道的桃源村村民。

“农民诗社的成立应该说是桃花故里进行桃花诗歌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山泉镇副镇长陈生权说。按照规划,在桃源村5000多亩桃林的土地上,将打造中国独一无二的“桃花诗村”,预计5到8年完工。“我们的目的是要以桃花文化为魂,让山泉成为桃花和诗歌相映生辉的特色文化之乡,以此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带动旅游发展。”

城乡一体化推进以来,乡村文化游在当地得到迅速地发展。2006年,山泉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但众所周知,桃的开花具有季节性,当地的农家乐在一年四季的大半时间里往往门可罗雀。“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我们要进行桃花文化和诗歌文化的打造,把既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陈生权说。

2005年3月,“桃花诗村”开村,举行首届诗歌音乐会,吸引上万赏花客留连忘返。2006年4月,桃花诗村二期工程竣工,隆重举行了首届乡村诗歌节日,首批“驻村诗人”入驻,“全国媒体诗人行吟诗村”引来各路传媒聚焦。文化资源的注入,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年春天,桃花故里最多的一天曾接待上万游客。

桃花诗社就在这时正式成立。“诗社成立时,诗人凸凹、南北等来举办了一周的诗歌培训班,60多名村民报名参加。”陈友光说。他自己现在的重要工作就是负责指导17位诗社成员写稿,并定期组织交流。陈友光颇为自豪,因为他们的诗歌如今已经出版或入选了4本诗集,而且在本地媒体上频频露脸。诗社成员们的热情都非常高,比如村民李泽先已经创作了20多首。

“诗社的成功出乎预料,”副镇长陈生权说,“这说明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非常高,也有一定的文艺才能,适当进行组织,就能激发出来。”打造“桃花诗村”,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着实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按照陈友光的说法,如今村民个个都能随口朗诵几句桃花诗了。“桃花诗村”名副其实。

按照规划,桃源村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农村诗歌艺术主题公园,打造“中国乡村诗歌文化中心”和“中国诗歌文化副中心”,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为了这个目标,桃源村已经在进行硬件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打造。“在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村民将集中居住,走上城市化的路子。”陈生权描绘了桃源村的发展前景。

结语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首先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一张公共文化网络从中心城市延伸到了像金堂这样的第三圈层,白庙村的村民已经享受到逐渐平等的文化权利,并在发育的新“村落文化”中,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者。而在安仁金井这样一些有条件推行“三个集中”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正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住进新型社区,不仅实现了职业的转变,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都在社区文化熏陶下“脱胎换骨”。他们成了新型的产业工人。

要发展农村的文化产业,就要保护农村的传统文化,盘活农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在洛带这样的古镇,周边农村则因为文化旅游发展普遍受益,农民转而从事第三产业,成为新型的服务业者。而从山泉镇“桃花诗村”的文化建设可以看到,在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推进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荣。在因地制宜的乡村文化旅游中,传统农民开始了身份的转变,正在成为成都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