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苏小妹写的诗

如题所述

  苏小妹诗联

  栗绽缝黄见;(苏小妹)
  藉断露丝飞。(佛 印)
  ——佛印应对苏小妹
  (此联为谐语双关联。一次,苏小妹指着栗子对苏东坡说出上联,联中“缝黄见”,谐“凤凰见”。正好佛印造访苏东坡入内听得真切,指着菜篮中的藕对出下联,联中“露丝飞”,谐“鹭鸶飞”。)

  风吹裘裘毛乱动;(苏小妹)
  阳照壁壁水直流。(苏 轼)
  ——苏轼谑对苏小妹*
  (苏家兄妹、姑嫂戏谑起来,百无禁忌,往往是无拘无束,常常为有暗有明,语带双关,荤素两解*(加*联,任凭读者诸君怎样理解),令人匪夷所思。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东坡披着一件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恰好苏小妹由此经过看见这一景象,当即吟出上联戏弄哥哥,说完邪笑着看着苏轼,一副得意的神气。苏轼看见小妹所站的墙角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着的雪水正顺着墙壁下地往下淌,于是想也不想,顺口就对以下联。苏小妹虽还年少,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瞪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了。)

  阿兄门外邀双月;(苏小妹)
  小妹窗前捉半风。(苏 轼)
  ——苏轼应对小妹
  (传说一次轼邀朋友秦观到家。苏小妹正在窗前捉虱子,见苏轼带着客人回来,不觉腼腆,不好意思地对苏轼吟出上联。苏轼把小妹捉虱子的事早就看在眼里,于是对出下联。此联为析字联,上联“双月”,合成一个“朋”字,下联“半风”,拆成一个“虱”字。)

  小妹读史心思汉;(苏夫人)
  大嫂怕日手遮荫。(苏小妹)
  ——苏小妹回敬大嫂*
  (传说一次苏小妹看《史记》看得津津有味,被苏东坡夫人看见了,就以上联调侃小姑。苏小妹听了,一时想不出应对的联句,只好暗记在心里,某日看见大嫂走在院里正准备晾晒衣服,由于阳光甚为强烈,苏夫人举手遮挡着阳光。苏小妹见此情景,想起了不久前大嫂戏侃自己的上联,马上对大嫂大声地道出了下联。)

  鼓槌槌鼓,陈皮半下;(和 尚)
  灯笼笼灯,白纸才糊。(苏小妹)
  ——苏小妹代兄应对和尚
  (有一天,一位和尚请苏轼吃饭。听说苏轼年纪轻轻,很有才华,有意试探。苏轼来到寺中,和尚泡上香茗,尚未上菜,和尚对苏轼说“早闻相公的才名如雷灌耳,贫僧有一上联,久思不得对,如相公对上,贫僧以丰富的酒席相待,若对不上,那就实在抱歉,只这清茶一杯了。”苏轼微微一笑:“谨遵师父教训,敢问上联是?”和尚指着寺前的鼓楼说:“鼓楼上的鼓,多年没换鼓皮,早就被敲坏了,已然脱落了一半了,贫僧以此为题,拟一上联。”随即道出了联语。这上联出得很绝,两个“槌”相重,前为名词,后为动词。后半句又是两味中药名,其中“半夏”谐音“半夏”,下联要求同样相对。苏轼左思右想,一时竟也被难住了,那和尚高兴极了,没想到他的上联倒是难住了这位少年才哩!他笔着对苏轼说:“苏相公,慢慢想,离吃饭时间还早啦!”说完便出去了,留下苏轼在屋里。苏轼皱眉苦思,实在也想不出对句,忽然想起小妹才思敏捷,只有求她解难了,便将上联写在纸上,命书童速交小妹。苏小妹见了上联,眉角上浮起了笑意,叫书童拿来几片竹笺,编成一个灯笼架,又用白纸糊上,交给书童说:“你把这灯交给相公,他一看就明白啦!”书童提着灯笼赶回寺里,交给苏轼。苏轼一见,立刻顿悟,挥毫写出了下联。下联二个“笼”字并重,也是前名词,后动词,后半句白纸也是两味中药名,“白纸才糊”谐音“白芷柴糊”,对得工整巧妙。那和尚进来看了下联,连声称妙,忙命小和尚摆上酒席,招待苏轼,还不断称赞:“苏相公,真是才子!”却哪晓得这对联是给苏小妹给对出的哩。)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苏小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苏 轼)
  ——苏轼应对苏小妹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苏小妹)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佛 印)
  ——佛印应对苏小妹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佛 印)
  二僧同榻,颠倒四个光头。(苏小妹)
  ——苏小妹应对佛印*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与苏小妹斗嘴也百无禁忌。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这句上联。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切强好胜,与人对对子从来不服输,这次就选用了这么一句充满荤味的上联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他哥哥对贯了一些荤对子,跟本就难不住她,虽然开始难免有些心跳脸红,甚为尴尬,但不给些颜色给老和尚看看,他今后会更加放肆,便毫不客气的回敬以下联。)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苏小妹)
  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秦 观)
  ——秦观应对苏小妹*
  (《评释古今巧对》载,秦观与苏小妹新婚之夜,苏小妹“三难新郎”让秦观进房之后,又故意耍了一个花枪,故意以冷脸对秦观出了上联。秦观听后会意,随即对以下联,苏小妹一听,“烟消冰释”,相拥就寝。此对也是谐音双关联,上联“不雨”谐指“不语”,也寓“云雨”之意;下联“成霜”谐指“成双”,亦寓“云雨成双”之意。)

  小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 轼)
  大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苏小妹)
  ——苏小妹戏对苏轼*
  (又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骑着马从外面回来,路经一见,立即出上联戏谑小妹。苏小妹一听,知道哥哥不怀“好意”,犹豫了一会,但终究忍不住要“报复”的心理,微微扬起头半羞半嗔地以哥嫂的“好事”对以下联。)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佛 印)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苏小妹)
  ——佛印应对苏小妹

  青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佛 印)
  铜脸盆中洗和尚,水浸葫芦。(苏小妹)
  ——佛印应对苏小妹[芍药、葫芦对版本一]
  (一天,苏东坡正和妹妹苏小妹叙话。突然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造访,苏小妹回避不及,就钻进哥哥的蚊帐里看书。这佛印和尚爱开玩笑、善戏谑。佛印觉察到帐里有人后,装作懵然不知,开言对苏东坡吟上联。苏小妹一听,知是佛印拿她开玩笑,抬头一看,见佛印正在洗脸,便回敬了下联。此联还另有不同的版本[见下《苏小妹三难佛印》和紧接下联]。)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佛 印)
  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苏小妹)
  ——佛印应对苏小妹[芍药、葫芦对版本二]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子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格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小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声高,笑莫露齿,天天就在闺房中习女红,出嫁时头上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苏府是读书有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沿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他雅致也好,庸俗也好。一天苏东坡与佛印和沿外出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随波逐浪,好象一个葫芦在水面上不停的滚动。苏小妹见此,兴致盎然,慢声吟出了下联。佛印跟苏小妹混熟了,总爱跟她开玩笑,当即对以上联。)

  碧纱帐里坐美人,烟笼芍药;(佛 印)
  青草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苏小妹)
  ——佛印应对苏小妹【芍药、葫芦对版本三】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苏小妹)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婵娟。(佛 印)
  ——佛印应对苏小妹
  (此联另有不同版本【见下《苏小妹三难佛印》】。)

  娇躯未离香闺内,额角已到画堂前;(苏 轼)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到口边。(苏小妹)
  ——苏小妹反唇相讥苏轼
  据传苏小妹从小就受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嘴,常以诗、联相嬉,兄妹间戏谑起来,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尖酸克薄、斗狠斗绝。传说苏小妹长得肥瘦相宜,樱桃丹唇,圆脸大眼,凸额突颚凹眼,一副天真、慧黠的样子。苏东坡长得满腮胡须,肚突身粗,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于是兄妹间经常展开口战,一次苏东坡拿小妹的凸额出上句戏之。苏小妹抓着哥哥长脸的特点,以下句回敬之。苏东坡一听,见占不到便宜,接着又吟出一诗: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试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又反唇相讥道: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此诗反讥苏东坡那不修边幅、蓬松缭乱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异别人讥讽他的生理弱点,于是以此诗予以回击。但又似觉此诗没打到哥哥的痛处,便又再一端祥,发现哥哥额扁平,毫无峥嵘之感,加上一副长达一尺的马脸,两眼相距较远,差点长到太阳穴处了,五观搭配怪异,于是又喜孜孜地再占出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小妹的头大笑不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3
地方
第2个回答  2011-12-04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