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怎样一个人

高适的生平是怎样的,不要那种概述,有详细一点的吗

  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象《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967.htm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2
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象《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等等......-_-!
第2个回答  2007-09-09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 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5
高适与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但创作风格却迥然不同。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九十四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晚年之好诗

人日是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这在过从甚密的友人之间往往用对方兄弟排行称呼。杜甫在“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新唐书·杜甫传》)此诗是高适在蜀州任刺史时寄给杜甫的怀念与安慰的诗,应是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日所写,此时杜甫正已住进成都草堂。人日寄诗,是高适遥怜故人,流落蜀中而思乡之苦。怜故人身在蜀地,不能参预朝政,百忧千虑集于一身,今年人日不能相见,来年人日又在何处?诗意十分感人,读之令人断肠也。

在盛唐诗歌是检验文人才华的标准,犹如现今之论文。一如现在论文尚须发表在何级刊物上,当时要看你诗歌能否流传,在何层次传诵。所以当时文人若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作得好诗。正如高适自己在受职封丘尉后所作《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一诗中坦言:“羁袜虽同白石游,诗书已作青云料。”做上官了,诗文尽可放一边,因为诗文只是攀登达官,直上青云的“料”!是“猎取功名的手段,求仕的敲门砖。”特别是他晚年官做大了,一则政务繁忙,那得闲暇吟诗。二则位居高层,脱离群众,失去诗文之土壤,也难出好诗了。据《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一生传世诗文约二百零八首,但在高适官运亨通的最后十年中,诗作仅有十五篇。而且可以说这些诗篇除《人日寄杜二拾遗》,《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外,其他的质量都不高。而此诗是真情流露,故能打动人的感情神经。高适与杜甫的友谊至深,他不因杜甫官位比他低,或甚至无官退隐,他一如既往接济杜。而且因为此时高适也已五十八岁高龄,身衰体弱。“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就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所以这首诗乃真情所致,诗文就特能感人肺腑,可说是高适晚年最好的一篇诗文。

我们也不能据此即判断高适庸俗,不能说作诗是雅事,做官就是俗事。在当时文人们几乎无一不把建功立业当作人生之最终目标,也即人人都在想当官,只有当了官,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作一番事业。而高适正是诗人中的娇娇者,官做得最大。我们之所以对做官之人看得不如诗人,关键在于官员大多不清廉。而高适在仕途中也非一帆风顺,在他五十五岁时,就被李林甫“恶适敢言,短于上前”,而从节度使贬官为太子少詹事。几个月后,因蜀中多事,高适又被起用,被任命为四川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转蜀州刺史,之后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在蜀期间,俭政宽民,为官清廉,受到人们的称赞。所以高适之为人还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5903.html?fr=qrl3

第4个回答  2021-02-19
高适与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但创作风格却迥然不同。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九十四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晚年之好诗
人日是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这在过从甚密的友人之间往往用对方兄弟排行称呼。杜甫在“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新唐书·杜甫传》)此诗是高适在蜀州任刺史时寄给杜甫的怀念与安慰的诗,应是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日所写,此时杜甫正已住进成都草堂。人日寄诗,是高适遥怜故人,流落蜀中而思乡之苦。怜故人身在蜀地,不能参预朝政,百忧千虑集于一身,今年人日不能相见,来年人日又在何处?诗意十分感人,读之令人断肠也。
在盛唐诗歌是检验文人才华的标准,犹如现今之论文。一如现在论文尚须发表在何级刊物上,当时要看你诗歌能否流传,在何层次传诵。所以当时文人若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作得好诗。正如高适自己在受职封丘尉后所作《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一诗中坦言:“羁袜虽同白石游,诗书已作青云料。”做上官了,诗文尽可放一边,因为诗文只是攀登达官,直上青云的“料”!是“猎取功名的手段,求仕的敲门砖。”特别是他晚年官做大了,一则政务繁忙,那得闲暇吟诗。二则位居高层,脱离群众,失去诗文之土壤,也难出好诗了。据《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一生传世诗文约二百零八首,但在高适官运亨通的最后十年中,诗作仅有十五篇。而且可以说这些诗篇除《人日寄杜二拾遗》,《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外,其他的质量都不高。而此诗是真情流露,故能打动人的感情神经。高适与杜甫的友谊至深,他不因杜甫官位比他低,或甚至无官退隐,他一如既往接济杜。而且因为此时高适也已五十八岁高龄,身衰体弱。“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就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所以这首诗乃真情所致,诗文就特能感人肺腑,可说是高适晚年最好的一篇诗文。
我们也不能据此即判断高适庸俗,不能说作诗是雅事,做官就是俗事。在当时文人们几乎无一不把建功立业当作人生之最终目标,也即人人都在想当官,只有当了官,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作一番事业。而高适正是诗人中的娇娇者,官做得最大。我们之所以对做官之人看得不如诗人,关键在于官员大多不清廉。而高适在仕途中也非一帆风顺,在他五十五岁时,就被李林甫“恶适敢言,短于上前”,而从节度使贬官为太子少詹事。几个月后,因蜀中多事,高适又被起用,被任命为四川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转蜀州刺史,之后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在蜀期间,俭政宽民,为官清廉,受到人们的称赞。所以高适之为人还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5903.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