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苏格拉底教学方法

如题所述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又叫“产婆术”和“苏格拉底方法”。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扩展资料: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格拉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被处死前,朋友悲伤地说:我亲爱的苏格拉底,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的处死啊!苏格拉底平静地说:朋友,难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的处死吗?

《西方哲学史》苏格拉底篇中,有这样的文字:苏格拉底不想人们只是重复那些他们听到的却不经过消化的东西。在苏格拉底富有挑战性的助产术的引导下,谈话的目的是让被问者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

这个“一个人身上体现的个人知识”的观点,对教学法很重要。教师必须考虑教授的内容。而对于文学或哲学而言,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不仅是学习著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去洞察不同著作所呈现的生活和世界观。因此有两种极端的教学法就不适用这些学科“

1、权威主义方法,这种方法把学生看作由教师塑造的黏土。教师捏的越紧,塑造出来的学生越好!但这种方法既不能提供学生可以亲身体会的知识,也无法提供反思的视角。

2、自由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学生看作一棵树--教师给它浇水和营养,但不干涉它的成长。然而人靠自身无法让2000年的文化传统“生长”进他们身上。

剩下的就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法了:对话,进行共同的哲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进行着学习,其办法是“通过讨论而探索”,探索到一个问题的更深的洞见。讨论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就能获得一个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的反思性洞见。这一洞见不是“敲打”或“设计”出来的。它也不会自动产生出来。洞见是通过关于一个问题的对话而获得的。

说服和信服之间的区别也使我们把真实和虚假的权威区分开。享有真正权威的人有最好的见识,并能以自由、相互反思的方式使人信服。我们假设所有参与讨论着都能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相反,只通过修辞术或其他外在手段说服他人的人,是虚假权威者。

---《西方哲学史--第二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23
苏格拉底以使用问答式谈话教学法闻名。
记得柏拉图写他的一段对话,大意是他直接问了旁人一个关于数学的问题,那人对答不上来,但苏格拉底又问了他一些他日常生活中他所知道的事情,最后被问的那人从中理解自己知道了答案,但苏格拉底说自己并没有告诉他答案,因为他意识里以有能得到答案的知识,应为他问的也都是他日常生活他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然后知道了。然后另一个人就问:那这答案是早以在他意识中有的还是你灌输的呢?
他的教学大多都是这一类形式。
我觉得他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和连接人们分段的记忆。因为真,善,美是已经确定的,而向后讨论的答案也是跟着前而者发展,这时候人是知道自己分辨答案的对错的。主要在与答案之前的讨论过程。
第3个回答  2011-12-23
又称问答法,也称产婆术。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
第4个回答  2011-12-24
通过不断的寻找回答者的漏洞,进而提出新的问题,最终从回答者自己的口中推出矛盾对立的结论来,从而使回答者陷入困境,最终的目的是引出现象背后更为隐蔽的结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