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怎么复习啊

如题所述

1.对文科课本的最后复习,你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不一定要是晨读),看着目录回想课本内容,每天中午午休、晚上睡觉前,在头脑中“翻书”,哪些知识点回忆不出来或是很模糊,第二天的早读 就要重点看!这还有助于睡眠呢(以前这样做的时候,我总是很快犯困的,但关键要坚持下来)。

2.把以前做错的题目找出来,一点点用心分析,找出错题中新的知识点或是以前忽略掉的。这些新的知识点不但是你以前不会的,而且是你花最少的时间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知识。

3.在上课时,要仔细听老师讲课的内容,很多同学都以为最后了,干脆只低头忙自己的,其实高三的老师是课堂上讲的每句话,都是十分精炼重要的。你把他们讲课途中、你以前没认识到的新的知识点,立刻按科目类别,速记在一个新的本子上。每堂课都要认真听,认真记,这样每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而且把新的知识点记到新的本子上,你可以很容易在课间或是考前,迅速获取大量以前不曾注意过的信息。有时候内容很多,你可以干脆只记题目位置,例如“语文模拟卷(一)诗歌鉴赏第X题——重点看”,在相应试卷上做好标记就好,毕竟文科有些大题目的意味只可言传,难以笔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1
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想学、善学、坚持学”

许多同学在期中考试过后都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言,他们急于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改变现状、提高学习成绩,北京四中网校主讲教师、北京四中副校长何石明表示,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想学、善学、坚持学。想学是一个目标问题,善学是方法问题,而坚持学是持续的动力问题。此外,何校长还结合北京四中优秀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广大的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目标:金榜可待提名时

高尔基说过:我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相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荒芜的,有的学生学习较盲目,无目标,也有的学生有学习目标,但动机层次较低,认为学习是为了考重点高中和大学,为得到父母奖励和认可等。显然这种学习动机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只有为渴望求知,完善自我的内在激励,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目标过高,难度过大,超出了自己能力所及,很难长期忍受疑难的困惑和艰苦的探究,也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后而放弃了。只有适应难度总目标才会有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持续的热情。

除了有总目标,还要按时间段来规定每一阶段的小目标,一次规定着重达到一个小目标,不但能调动积极性,而且还能成为达到总目标的加油站。

北京四中有名同学,心中总是暗暗地立一个实力与自己相当的竞争对手,作为自己追赶的目标,在高一时,他的竞争对手是初中的一位同学,后来,当发现自己确实已经超出原来的对手时,于是就再换一个实力更强的竞争对手去学习追赶,以促进自己成绩的提高。

2、方法:磨刀不费砍柴功

方法是学习的“力量倍增器”,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时间控制,另一个是具体科目学习。时间控制实质上就是计划,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具体科目有关的方法包括“如何听课、如何复习、预习、考前总结、考后分析”等等。

北京四中优秀高中学生把课分为三类,区别对待。一类是数学、物理等重在理解的课程,对它们首先应该先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记笔记,把自己的想法注在一旁,以便复习时查阅,对例题除记录题目、题解外,应把题目的重点、难点及思路记录下来,方便复习。另一类是化学,由于其补充知识相当多,所以具有特殊性,一般是尽可能多的记录课上的各种知识,然后再加以理解,这样不至由于思考而错过某些内容。最后一类是外语、政治、历史等重于记忆的课程。在课上首先应记录讲课结构及一些重点内容,在书中标出重点,利用课上时间当堂记忆重点内容,有这样一个“第一印象”,对于总复习是很有好处的,如能在当天复习中再检查一下记忆的情况则效果更好。

学习其实没有捷径,只有经过艰苦的摸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3、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人在一段时期内获取比较大的收获,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但良好的方法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

老师们经常说,基础很重要。但什么是基础,哪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每个人的情况不定相同。期中考试结束后,要细细推敲自己基础薄弱在哪里,只有堵塞住漏洞,再往补进新知才越积越多,否则,事倍功半。

要有计划的整理基础知识,通过训练、感悟,把学科能力提高。作计划可以明确自己近期内的目标,确定干些什么,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时间,适当调配劳逸。做总结一方面要总结前一段时期内学习成绩与不足,另一方面要审查原先的计划是否合适,做必要的调整,订出新的计划。在学习中不断地做着计划与总结,大到一个假期、一个学期,小到一天、一个上午。虽然计划总结会占去一些时间,但这对我的学习是很有益的,它使我能有目的地,高效地、有秩序地进行学习。

4、坚持:水到自有渠成日

但得有心常自奋,何愁他日不奋飞!

有一名学生初中的英语底子差,刚到北京四中时,不适应外语老师完全用英语授课,学起来有些吃力。特别是听力,在初中时几乎没练过听力,所以高一开始时,每次测验听力时,成绩都低得可怜。如第一次老师用录音机听写了十五个句子,他写出了其中最简单的一句,别的句子怎么也听不清楚是什么。于是,那节课真的成了听天书。课后急忙找到老师,借来了听力磁带,又向同宿同学借了一个单放机,反复地听、练,直到能够基本适应用录音机辅助自学,听力逐渐赶上了大家的水平,并且在语法、语音等方面还超过了一般同学。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一番苦练,英语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一般考试都在90分以上。全区第一次模考时,英语成绩最高分是95分,他得了93分。

作为一名中学生,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如政治课帮助我了解国内外大事,帮助我树立看问题的大方向和根本方法,增强学习的动力;体育课帮助我增强学习的体力,锻炼意志,意志品质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相当密切,有的学生承认自己学习成绩不高的原因是意志品质太差,遇到困难就退却,碰到干扰就妥协,使学习上的很多想法坚持不下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中意志品质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就更加显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02
  高三文科生复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
  如果睡眠时间不能保证,文体活动时间被挤占,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这当然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2、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
  很多学生过分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阅读就是背书,这显然不
  利于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对考试麻木不仁,消极应付而很少进行研究,积极应对。这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与行动,显然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记忆方法尚未优化。
  毫无疑问,文科各学科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文科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
  记的方法,文科生们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当然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简言之,不少文科生离会学习尚有不小差距。显然,谁首先在"会学"方面取得突破,谁就更有把握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更关键的问题是,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最后。
  一、从阅读的技巧看,要特别注意四点。
  1、是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
  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2、是要善于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
  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就可变为:为什么要组织战略决战(背景)?战略决战是怎样进行的(过程)?战略决战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
  3、是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
  如需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4、是如何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
  可使用"考试通过器"(又称三R体系):阅读——逐段阅读,弄明白作者在这一段中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这是关键一步,必须弄懂。记录——对所阅读的教材有选择进行划线,或归类制表。背——对所划的东西掩卷回忆并背诵,最好是出声地背诵,背对为止。在时间分配上,背诵时间占50%较为适宜。
  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
  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
  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前预习。
  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在高三年级,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高三文科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南京条约》;二是与基本线索有关的,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三是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等等。对非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敢于忽略,千万不要试图"把书本上的东西都记住"。
  当然,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注意,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历史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考试说明》颁发之前,可以先参考考试说明》。至于考试的"超纲"肯定不是命题的方向而只能视为是命题的失误。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体可归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运与共运""殖民与反殖民"四个专题,进而形成一条主线索和三条副线索。而微观的归类则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集中起来,便于识记。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关键性战役等等。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它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可再分为思想、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小专题,自然科学也可再分为农、医、天、算、工程等小专题。应该强调指出,小专题复习的注意重心不应放在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和识记上,更不要刻意在知识点上去"深挖洞",而是要放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上,放在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探究上。要学会以小见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如果对私学、书院的兴衰拉线索并不能算错,但终究只是一些细小知识的堆积,意义并不大;而如果能够揭示蕴藏其后的经济、政治根源,进而理解"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那么才实现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讨的价值。
  第三种方法是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四种方法难度最大,但对发展思维能力、对于一年后的应试却是极其有效的,这就是比较的方法。高考非常重视比较,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进行这样比较:
  首先当然要掌握与理解基本概念。其次是要掌握比较的方法,这就要平时的训练。比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人物、事件、历史概念、文化成果等均可以进行比较。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本质性的异同点找出来。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分三种,不制定计划的人,定了但不执行的人,善于执行计划的人。
  第一种学习被动性大,虽然也很忙,但时间是被填塞而不是被利用,常常被各种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所打扰,如作业、考试等等,难以提到学习的全局性和效率。
  第二种人在制定计划过程中雄心万丈,获得极大满足,但弱于执行,计划给变化让路,又常常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自己失信,此类计划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第三种人学习时有全局观,知道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是什么,心中常充满了喜悦和满足,并且较为自信。
  
制定学习计划,以数学这门学科为例:
  1.首先分析自己最近一张的数学卷子,或对自己的数学综合情况作分析(此方法尤适用于高三的学生),这张卷子我数学扣了多少分,是哪个地方错了,反映了我哪个知识点没学好,譬如说圆锥曲线中的椭圆。
  2.自问:在下次考试前我要把这个知识点学好,下次考试与这次相隔多久?(或者说我要在几日内把椭圆学好?)假设两次考试相隔一周。
  3.同时列出学好这个知识点的步骤(举例)a......先看书(从几页到几页)b.做课本的练习题(哪几道题)c.再看书d.看以前相关知识的错题等等。
  4.将这几步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很具体)按照个人的作息情况分配到这一周内。(应具体到某天的某一时段)

  执行计划也许是比制订计划更难的事,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给自己找借口,习惯了对自己失信,习惯了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对于这种行为,给几个方法一试:
  一。拖延法。当你此刻的计划是看书,你却想看一场球赛时,别急着冲到电视机前,拖延十分钟再做。当你急于想做一件事情时,甚至是急于发脾气时,别急,等几分钟再做。这几分钟可以让你冷静地思考,以便降温。
  二。奖励法。就是自我奖励。同学们在每一个小计划完成后,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措施:做完这两个小时的题,我奖励自己20分钟时间打篮球;完成今天的计划,我给自己买一个可口的冰激凌。等等等等。我们在这里始终要强调满足感,成就感,只有孩子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才能自觉主动。
  三。想象法。本来是要看书的,突然有了诱惑。怎么办?作决定之前,不妨先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把这个计划完成了,该是多么的高兴,当晚上睡觉时,会很满足,会为自己今天战胜诱惑的行为而高兴。如果每天都能这样坚持我的计划,高考时一定会考入理想的大学。相反,再想想,如果放弃了计划,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开心,但是,开心过后,不会后悔吗?不会内疚吗?完成计划与放弃计划,哪个会获得更多更久的快乐?真的想做过让自己失望的人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总是趋利避害的,让孩子自己想明白其中的关系,比频频苦口婆心要好得多。
第3个回答  2011-11-30
四句话:把握知识重点、会做典型例题、逐渐学会举一反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第4个回答  2011-11-30
多看多读多背,常与老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