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 翻译

如题所述

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七年,授登封县,单骑之任。至县三日,拜岳,誓不取一钱,不枉一人。衙前树巨石镌曰“永除私派”。招集流亡,督之耕种。相其土宜,课植木棉及诸果实。大修学宫,复嵩阳书院,宋四大书院之一也,延耿介为之师,导诸生以程、朱之学。自县治达郊鄙,立学舍二十一所。课童子,以时巡阅,正句读,导之以揖让进退之礼。
间策蹇驴历诸郊问所苦,有小争讼,辄於阡陌间决之。西境有吕店者,俗好讼。埙察里长张文约贤,举为乡约,俾行化导,浇①风一变。里长申尔瑞负课②且受杖,路拾人输税金,返之,宁受责,不利人财,埙义之,旌其门。乡民高鹏举死,妻孟年少,舅欲强嫁之,孟哭夫墓将自缢,埙适微行,问其故,给以银米劝还家而免其徭,岁时存问,俾终其节。
县故多胥役,时狱讼日尟③,奸伪无所容,诸胥多自引去。其更番执事者,退则操耒耜为农,以在官无所得钱也。在官五年,民知向方,生聚日盛,大书“官清民乐”于门。耿介尝叹曰:“年来嵩、洛间,别一世界矣!”二十二年,以卓异荐,擢广西南宁通判。去之日,民遮道哭,立祠于四乡,肖像祀焉。

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康熙十七年,被任命为登封县县令,独自骑着一匹马去上任。到县里三日后,去祭拜五岳嵩山时,发誓不拿一文赃钱,不冤枉一个人。衙门前立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永除私派”四个大字。他招集流亡的人,督促他们去耕田种地。他察看土性,教老百姓种树木、棉花以及各种果树。他大力修建学校,恢复了嵩阳书院,它是宋朝时四大书院之一。请来正直有骨气的人当他们的老师,用程朱的学说来教导他们。从县城到偏远的郊区,建立了二十一所学校。教授童子们学业,按时间去巡视检阅他们,纠正他们句读方面的问题,用文德诗文教导他们懂得礼仪。
偶尔也骑着小毛驴到各乡间去了解百姓疾苦,碰上小的争执,就在田间的小路上决断它们。在县境西边有个叫吕店的地方,有好打官司的风俗。张埙考察到里长张文约为人贤能,就推举他为乡约,让他去教化引导,刻薄之风为之一变。里长申尔瑞因为未交清赋税而受到杖刑,在路上拣到别人的要交的税款,还给了人家,宁可自己受杖责,不用拣来的钱财谋利,张埙认为他很懂得义理,挂旌旗在他家的门上。乡里百姓高鹏举死了,妻子孟氏年轻,公爹想要强嫁她,孟氏在丈夫的墓前哭泣想要上吊自杀,张埙正好微服私访经过,问清她这样做的缘故,拿银钱粮食给她劝她回家去,并且还免掉了她的徭役,每年年终里要去慰问她,使她完成了守节。
县里本来有很多小吏差役,这时打官司的一天天少见,作奸犯科者无处容身,各个小吏们多数都自引其职离开了。那些更换后的管事人,回家就扶犁耕作,因为在官府不能得到闲钱了。当了五年官,老百姓懂得了正道,学子一天天汇聚得多起来,都在门上写着“官清民乐”的字样。正直之士曾经感叹说:“这些年来往在嵩山和洛阳间,这里与那里比,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康熙二十二年,张埙因为才能卓越而被推荐提拔做南宁通判。离开的那一天,百姓拦路哭,在各处给他建祠堂,为他塑像祭祀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2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如汉武帝时的名臣倪宽,任左内史时,收税看百姓的情形而决定时间的急缓,所以许多税常常拖着。有一次,军队要出征,国家急需钱粮,而倪宽由于税收得不足,法当免职。治下百姓一听说这个消息,惟恐失去这位好父母官,不约而同一起来交粮食。大家族用牛车拉,小家庭则挑担来,前脚接着后脚,队伍如长龙,络绎不绝。最后一算,收的钱粮还以倪宽最多。当官当到这个份上,真可称绝。
http://baike.baidu.com/view/605724.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19
zij
Sjsdhdf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