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农村相关政策的社会调查报告,如失业,医疗方面.

字数不需要太多,格式要规范.
可追加悬赏!

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

实现新时期湖北农村教育工作的新跨越

(研究报告之一)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年的发展,湖北省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到2000年,全省101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3%,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到9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1%,1998年就通过了国家扫盲验收。“两基”的实现,标志着我省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将我省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农村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提出了把农村教育当作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战略部署,确定了新时期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工作思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新一届政府服务于最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我们要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清醒地认识当前湖北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湖北农村教育发展出现的新情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GDP将比比20年翻两番,同时还要实现“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1年确定的16项小康指标,到2000年我省人均DP已经达到868美元,2001年达到944美元;人均预期寿命72.63岁,超过了70岁的小康标准;大学入学率超过了10~15%的小康标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识字人口的比例达到92.85%,大大超过小康标准80%的水平。除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和农村恩格尔系数两项指标接近标准外,其它均已达标或超过标准,标志着湖北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也要看到,我省目前的发展水平仅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仍处于低水平和发展极不均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较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52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纯收元,城镇高出农村1.4倍;2002年农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2年的水平,整整落后十年;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我省小康的低水平明显,200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物质文明外,还要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增加了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艰巨性。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作为老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60%,农村不实现全面小康,全省的全面小康就很难达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最根本的要大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尽可能将农民转移到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上。当前,湖北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型和质量型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型。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巨大需求。也对农村人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说,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我省由人口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强省,关键也在于解决农民在人力资本上脱贫问题,把农民由人力资本贫困者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小康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人均教育年限表明,我省城镇全部人口达8.67年,已经相当于初中水平;而农村人口为6.46年,仅相当于小学水平。农村人口以及农村劳动力在人力资本存量上同城镇居民和城市就业者的落差,使湖北人力资本开发有着广阔空间。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之达到城镇人口的同等教育水平,就等于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湖北。湖北农村教育必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足够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为湖北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份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存在着一个临界区间。某个区域只有在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之后,人均GDP所表征的经济增长才迅速呈现“起飞”态势。我们必须在巩固“两基”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全省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从整体上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为湖北经济腾飞提供人力支撑和发展后劲。

2、湖北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为农村教育提出了紧迫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大力推进湖北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把农业发展直接纳入到工业体系和工业化进程中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与地矛盾尖锐,要求扩大新的就业空间;农业长期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窘境,亟待将农业产量优势变为农民的现金收益。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8:1,我国沿海地区为5:1,我省仅0.9:1。农产品精深加工,不仅拓展了农产品消费市场,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强了农业获利能力,使农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多元化。因此,湖北要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工业化。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势,在工农结合的部位上培育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工农结合、城乡融合的新境界。

迄今为止,我省农业生产状况仍可以形象地表达为:“大量农民+少量土地”,“分散经营+素质低下”,从而导致了农业生产率低、经济收入低的局面,显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加入WTO后的竞争需要。因此,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要求我们引入现代工业的产业模式改造农业生产本身。实现专业化条件下的分工与协作,规模基础上的标准化、优质化和管理上的组织化等,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由小生产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显然,培养大批具有适应新型工业化素质的农民和多样化的创新人才,是当前湖北经济发展对农村教育改革提出的最紧迫的任务,农村教育必须围绕着这个任务实现战略性的转移。

与传统农业所需要的农民素质不同,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农民素质,除了需要进一步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外,还必须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工业生产技能,具有资源统筹能力、市场运作和竞争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包括运用电脑和网络)的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节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由于今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实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方针,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农民素质还需要包括创业能力,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善于自主创业。农民和农村后备劳动大军的这些素质和能力,是我省能够顺利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也将成为我们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调整教育结构,进行课程改革,推进具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的主要依据。

3、湖北社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为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目前,我省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时期,然而这种加速并没有同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城镇化显得十分落后,加剧了城乡差别和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多年来以农业劳动者“离土不离乡”为特征劳动力转移过程,使我省经济呈现出一个重要特征,即非农产业化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到2000年底,我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1.96%;而包含外来常住人口在内的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的40.22%。也就是说,非农产业化的比率高出城市化比率约12个百分点。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导致我省人口和产业聚积程度低,各种非农产业的发展所必须支付的基础设施成本过高;使生活各个方面难以社会化,服务业难以进一步发展。这一点对教育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由于人口分散居住在农村,使得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教育效率不高,不仅造成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也严重阻碍国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有关部门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标准中,城镇化率必须达到到50%。城镇化不仅是九亿农村人口逐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过程,而且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三农”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把亿万农民转变成了产业工人,从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城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把3.2亿农业劳动力中1.3亿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传统产业转移到城镇现代产业中去。我省将要实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必然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为湖北农村教育提出了又一个全新的课题。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0年输出劳动力占全国转移劳动力总量较多的省区排序为江西(13.85%)、四川(11.95%)、湖南(10.71%)、安徽(10.48%)、湖北(9.24%)、河南(7.52%)等,湖北位居第五,是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大省。2002年我省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比上年又增长了16%,打工收入占我省农民收入增量的收%。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筹集创业资金,并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推动了当地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转移劳动力与总劳动力的比重)的高低,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据湖北×县调查,在农村转移劳力中,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26.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5%,这个比重与整个农村劳力的文化结构比,分别低14.1%、高19.5%和3.7%;尤其在转移劳力中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力占22.4%,而在整个农村劳力中这个比例仅为9.5%。也就是说,转移的层次正在由单纯体力型逐步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产业的升级,用人单位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许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外地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批农民因此也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族”。而那些文化程度低又无任何专长的农业劳力,就业门路窄,转移起来极为困难,想自己创业缺技术、无门路;由于目前许多企业招工要求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想进厂打工缺文化、难录用。

从长远上看,单纯凭借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不能从根本上完成农业劳力转移的使命,湖北农村正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便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县域工业经济中去。无论是发展“打工经济”还是农村城镇化建设,都必须大面积提高农民素质,这就给湖北农村提升基础教育层次,发展面向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职业教育,以及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等教育活动,展现出可喜的发展前景。

4、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巨大变化和新的发展机遇

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规范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它既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又涉及上层建筑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贯彻中央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税费改革后,我省全面实施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了政府主导和统筹的力度,为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为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县为主”新体制的开始确立,我省正在实现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次跨越。

为了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我省各地试点县市的地方政府,提出解决农村教育面临新问题的各种改革举措。例如,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的乡、镇合并,初步完成了部分学校的撤并、重组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的新路子;实施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精简县教育局和二级单位的内设机构,实行人员定岗、分流;在全国率先撤销乡镇教育组,人、财、物的调配权由县(市)统一管理,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向“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过渡;完善农村中小学人事编制管理,教师定编定岗,辞退代课人员,清退不合格教师,努力解决民办教师等历史遗留问题。更重要的是,正在逐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县财政作为教育投入的主体,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许多地方在安排财政预算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重点保证教育经费支出,解决了教师四项基本工资及时拨付到位,并直达教师个人专项账户;基本遏止了违规乱收费的现象;同时,在审计的基础上,初步核定了负债规模,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化解“普九”债务等。

农村税费改革最显著的成效是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农村的调查,与税费改革前相比,在实行税费改革的20个省份中,农民人均减负平均幅度为?0%,减负额约为40元。我省农民人均减负也达到了30%左右的平均幅度;2002年的税费改革实际为农民减负增收26.4元,占农民收入增加额的28.8%。因大量减少农民家庭缴纳的学费,农村教育在减轻农民负担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村税费改革强调了农村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得各行各业增强了依法办事的意识,促进了县乡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减少了对教育的“乱摊派”和“瞎指挥”,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服务。农村税费改革既使得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又给农村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法制环境。

随着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农村税费改革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对农村优质教育的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要,对于个人而言,指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农民收入增加将有利于扩大这种需求。调查表明,到2002年底,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50%,在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的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也在下降,而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支出比重在上升。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转变,意味着农民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从1997年到2002年,我省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达3.6%,教育支出已经超过衣着,成为继食品和居住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支出项目,这正是农村教育有可能在“量”与“质”两方面加快发展的基础。

农村税费改革也暴露了农村教育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它促使农村教育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反思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努力进行制度创新;它迫使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加大改革力度,重新优化资源配置,也给农村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提供了生长空间。总之,农村税费改革为我省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一次空前的机遇。

《湖北省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组

报告主笔:叶 平

参与执笔:游心超、姜瑛俐、张传萍

2003年8月28日

【下 页】

你从中找些写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9
据农村市场调查报告指出:“全国仍有2.98亿农村居民的饮用水不安全,20%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不达标,我国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57%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 2011年上半年,七大水系除长江、珠江水质状况良好外,海河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超过40%,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均为中度或轻度污染;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近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饮用水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农村水源环境保护情况如何改善呢?农民饮水安全工作怎样做得更好呢?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到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保护,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看下以上能不能给你一些参考资料,要是不行的话去看更多关于农村市场调查报告(http://www.cmrr.com.cn/zt/nongcunshichang.html)

参考资料:更多关于农村市场调查报告http://www.cmrr.com.cn/zt/nongcunshichang.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