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最后逃到哪里了?

如题所述

  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回答 共1条
  2011-11-26 10:42 wanli626728 | 二级
  建文帝的下落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建文帝离开皇宫四处逃跑,出家为僧在全国好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在四川遇到了一个少数民族同胞-------宁武县龙州土司王熙(现平武县),因为王熙刚到北京进供,对于这个在山高皇帝远的王熙来说,皇宫的气派让他感到自己所住的太差了,后回平武,有点想法,却遇上了逃难的建文帝,后修建了深山故宫,建文帝想用王熙召集少数民族来得到那个死去的皇宫,当皇宫修好之时,消息败露,不得改名为平武报恩寺,后建文帝离开宁武,来到江苏,就有了那一个传说,后又回到那个大山深处的宁武,在当地的一个山里修建了小寺,后死在了这里(现四川广元青川县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6
建文帝的下落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第2个回答  2019-08-23
靖难之役的金川门之变后,建文帝朱允炆、母后吕氏、太子朱文奎、少子朱文圭等都逃出了南京城,由神乐观六品提点王升(真名李闻举)的引路,由牛景仙、骆寄保率领的禁卫军护卫,1402年九月到达九疑山。九月初,建文帝一行,由钱塘、炳塘一路而来,最后来到李闻举的家乡九疑下灌村,在过下灌村的卢家桥时,不慎跌落舜江河中,后被村民救起。经过深思熟虑,建文帝决定放弃皇位,逊国为僧,便遣西江(叶希贤)带领朱文奎和朱文圭等人来到九疑山舜帝陵,在舜帝陵庙宣布退位。
最开始,建文帝便在宁远的慈觉寺(今宁远县城杨家岭附)当和尚,后来便到了今新田(原属宁远)的龙池寺,并重建龙池寺,取僧名铁峰、西湖、善坚等。1408年建广帝离开龙池寺,还俗来到大官堡(又称白王城堡),与旧臣杨禄安、王友庆、李闻举等创立乐善堂,救济鳏寡孤独贫穷,建文帝被推为乐善堂的首任总经管人。
文帝当和尚当了六年,在大官堡又隐居了五十多年,总共在九疑山生活了六十五年。其间,创立了众多的寺庙,修建了很多桥梁,还创建子泰伯祠和仲雍祠。晚年,他在大官岭(又称皇恩岭)自修坟墓,死后入葬皇恩岭白掌塔
1 直 证
原始碑刻 新田县龙池寺 1408年 《缘化袈裟记》即“为建文帝遣使祭舜告退位序”碑 建文帝逊国前,遣祖文、祖玄及本心致祭舜帝告退位,并重建龙池寺,僧名铁峰、西湖、善坚、净济、悟真。尊称:大明皇朝先师。
2 直 证原始碑刻 新田县龙池寺 1805年 《先师武穆而空碑》 碑刻载:龙池寺的大明皇朝先师是位逊国为僧的皇帝,他“上继先圣,下开后王,所谓千古一人者也。”
3直 证
《胡氏续修族谱》 新田县洞心村 明朝 《胡氏族谱?龙池寺记》 族谱中把龙池寺的大明皇朝先师铁峰称为“大明洪武先师”,其实就是指建文先师。
4 直 证
原始碑刻 新田县景仙寺 1435年 《塑画圣像记》 记录了与建文帝一起为僧的众多僧人名号及为建文帝等剃度人姓名。
5 直 证
原始碑刻 新田县景仙寺 1465年 《增修善果记》 记录了西潮之师西湖“蒲完不幸,其师早而真俗”。
6 直 证
原始碑刻 新田县龙池寺 1465年 《圆盘香炉石刻》 记录了建文帝西湖曾为信士骆士文妻等证盟。
7 直 证
原始碑刻 新田县龙池寺 成化
年间 《重修佛殿记》 记录了建文帝西湖有个弟子叫本能。
8 旁 证
传 说 宁远县
下灌村 从明初至今 广文桥奇闻 建文帝于1402年九月初,过下灌卢家桥时曾落水。建文帝在此隐跸后,重建此桥,后改名广文桥,俗称建文桥、应龙桥。
9 直 证
族谱记录 宁远县
下灌村 1460年 《灌溪李氏族谱》 《灌溪李氏族谱?龙回寺记》记录建文帝僧名广文、本然,在此创建龙回寺,改名应寺。
10 直 证
族谱记录 宁远县
下灌村 明朝 《灌溪李氏族谱》 族谱记:“闻举公,字闰选,建文帝特赐进士,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
11 直 证
碑刻记录 宁远县
柏万城 明初 《白王城乐善堂章程》和后补的《祀祭章程》 建文帝与杨依义等创立白王城乐善堂,救扶贫困,并担任首任总管人。
12 直 证
碑刻记录 宁远县
柏万城 明初 《白王城乐善堂章程》和后补的《祀祭章程》 1.“上”向左偏,较其它字小一半,意为退位隐居;
2.把圣帝称为“二帝”;
3.祀祭二帝的皇爷节是五月十六日;
4.乐善堂有二帝神位。
第3个回答  2011-12-02
福建宁德,可以查看“解开建文帝终亡福建宁德的密钥”,里面很详细介绍。
第4个回答  2021-08-19
建文帝出家东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