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二十一岁那年》珊珊那篇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时光里。”这是最近流行的《春天里》的歌词。但时间怎会停步,生命如何倒退,然而人们为何总会沉浸在过去的回忆,做许多无意义的假设?

不知史铁生是否也听到了这首歌,是否也有这样的思考,不过我相信他早已想通。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史铁生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个坐在轮椅上弱不禁风的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少年,看到这本书封面上慈祥地笑着的老人,我才想到他早己不是当年那个少年了,我也才想到前不久他去世的消息,这本书是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从中读到了他的成长,也得到了我心中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问题的答案。

时间跳回他的21岁,一场无来由的病使他无法站立,打断了他的花样年华,他祈求,他希望那只是一个肿瘤作怪,“我祈求上帝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然而却是“上帝直接在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他开始了绝望与迷茫,“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填满了”,少年充满活力的心竟“由着”被死亡填满, 不过换做是我,在终生与轮椅为伴和死亡之间,或许也难以抉择,这可是一个初升的生命啊!他最终却坚持了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画面“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了和他一样与轮椅为伴的霍金,我想史铁生对于时间对于世界的了解,也丝毫不亚于霍金吧。

在地坛的时光或许是史铁生人生的重要部分,瘫痪后的他在这里感受世间百态,“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亡的问题”。是啊,每个孤独的黄昏,望着夕阳,有时我也会想到死,我们来到这世界,无论如何最后都将死亡,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也就不知道自己死了,从这世界上永远消失了,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反正最后都会忘记,我们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倾心尽力有什么意义,时间如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切都会过去,但生活为了什么?为了学习么?为了钱么?为了活着么?为了死亡么?这种对生活的豁达,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抛弃,与死亡何异。史铁生在地坛的日日夜夜应该有着同样的思考,但他最后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人是注定要死,却不妨我们活得精彩,为了死而活没错,但活够了再死也没关系吧,沧海桑田后再看21岁那年,“友谊病院神经内科病房有十二间病室,除去1号2号,其余十间我全住过。”只是怎样的一份平静,生命需要平静,生活与死亡一样,都是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不必急于求成,但死不一定就不急于到来,命运无常,逝去的只能逝去,回忆永远甜蜜而懊悔。瘫痪后的史铁生肯定是一直回忆着童年,从书中不难看出,八子,珊珊,小恒,幼儿园,老师……这些回忆中有甜蜜,有苦涩,但史铁生回忆出来的都是幸福,我也即将成年,童年已渐渐远去,再无法回去,“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唯能珍惜与回味。时间带走岁月,而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能永伴左右,史铁生每次写起他的母亲,笔触总是略带平淡的辛酸,年少的人们伤了多少长辈的心啊,文中的“大舅舅”等皆是如此,我的青春不也正塞满了父母的血泪心力,万一亲人一朝逝去,我将是多么地懊悔,每次我读到《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总会眼眶湿润,生活如此宝贵,如此脆弱,容不得我一分一秒的浪费,唯有将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不留遗憾,这样再去回忆过去,心情能平静些了吧。

史铁生在书中说他的一生就是在“扶轮问路”,我想人的生命就是轮子,时间就是路,路不断地延伸,轮子却总有坏的一天,趁轮子还能转多行几步,多看几里风景,平心等待轮子停止转动。

歌词中“留在时光里“是个美好的愿望,却也是是一种深深地追悔。还是这首歌,后面半句“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将生命埋于时间长河中,享受永恒的春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