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消除民族偏见

700 800字就行
复制也行 对题就好
谢谢啦

民族偏见(national prejudiee)持民 族(或种族)中心主义亿场,对其他民 族及其成员存在定势并抱固定不变 的、先入为主的、否定性的和排斥性 的成见。它是种族歧视的产物。往往 歧视者对被歧视者抱有某种民族偏 见,被歧视者对歧视者则抱有另一种 民族偏见,这两种民族偏见各有差异, 却彼此相关,互为影响,产生种种误 会,加深民族隔阂,妨碍民族团结。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博葛达斯(B 09 ardus, E.S:)曾调查过出生在美国的30个民 族的后裔对另14个人种成员的社会 距离,发现白种人对黑人、褐色人种 和黄色人种以及犹太人都程度不同地 持有某种民族偏见。它往往代代相传, 成为一种传统的、习以为常而不易觉 察其荒谬的看法,以不正确的认识为 基础,伴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和行为倾 向。增加人际交往,增进了解和沟通, 有助于减少和消除民族偏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0
我区的民族团结形势越来越好,这当然和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密切相联,自然这也和自治区党委牢牢抓紧思想教育有关。
每年举行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月,在这个月中,可以集中思考一年来民族团结的新发展、新情况,总结出一些新经验,采取一些新的步骤和措施,把民族团结推向更高的层次。譬如,学汉语的问题,几年前报纸上公开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些人思想上有这样那样的抵触;但是现在人们都看到了,学习汉语,不仅仅因为它是国语,还因为每个中国人都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广袤的市场上竞争,不懂汉语就给自己造成先天的劣势,对自己的发展极为不利。
现在从城市到乡村,学汉语已形成一种如火如荼的声势,谁也阻拦不住。语言是人和人对话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手段,语言相通,思想感情上就能认同,这样就可以在深层次上加强团结。美国是人种和民族最为复杂的国家,但他们都操英语,有这个公分母存在,就能联成一个结实的整体。各少数民族自觉学汉语,它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民族团结的新发展。在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中,应该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的评价。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要推动它继续发展,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少数民族学汉语也是这样,为了使这个新潮更加波澜壮阔地扩展开来,还需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譬如就业问题。按过去的传统,是维族人,就要分在运用维文的工作部门。虽然今天国家再不包分配,公务员由国家统一招考,各企事业单位自行招聘,但是过去的传统观念在人事部门和人事干部的脑海里还残留着,分配工作不是按所学语言,而是按什么民族。在新疆的一个文化部门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学汉语的大学毕业的维族青年,汉语文字驾驭能力非常强,她本该分到用汉文的工作部门,结果却分到用维文工作的部门,学非所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种事例如果多了,就会挫伤少数民族学汉语的积极性。克除与今天形势不合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是使学汉语的少数民族在各个领域有平等竞争的机会的前提。
这些传统观念的存在,还因思想上有障碍。各民族因为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不同,彼此之间出现一些误会、猜疑,进而形成一些偏见,这是很正常的。就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地域不同,彼此都会有一些偏见,如汉族中的南方人与北方人,维族中的喀什人与和田人。不同民族之间有些偏见那更是情理中的事。许多偏见都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会自然消失。这些年随着自治区经济事业的大发展,各民族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生活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内,这些变化相互都感觉到了,甚至认识到了,但有多大的深度就难说了,在不同人身上深浅各不同,说历史偏见都消除了,这种估计还太乐观。
克服偏见最有效的是靠事实,事实最有说服力,而类似这样的事实正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各民族今天彼此都有必要重新认识,甚至彼此都要刮目相看对方。变了,彼此都变了,那些陈旧看法早为发展了的历史否定了。今天的形势告诉我们:各民族的智商平均值都是一样的,各民族都有些智商很高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民族在后天接受文化教育的塑造方面有过差距,经过这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差距已经缩小甚至已经抹平,已经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此要给他们创造多种条件、提供多种平台,使他们把学汉语的优势发挥出来。

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其特点是以偏概全,常有过分简单化的倾向,形成之后常带有固执的、刻板的和泛化的性质。偏见与成见相近似,与歧视也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成见侧重于认识方面,它是偏见的认识基础;歧视侧重于行为方面,它是偏见的行为倾向;而偏见则侧重于态度方面,带有较多的情感色彩。有人把成见、偏见和歧视看作对抗群体间心理上的认识部分、情感部分和行为部分。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偏见与误解不同,误解虽然也是错误的看法,但发现错误后一般能够改正。而持有某种偏见的人即使面对事实也常因情绪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改正原来的态度。
心理学家D.卡茨和K.布雷利于20世纪30年代已开始研究种族或民族偏见的问题。他们对普林斯顿大学1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要他们从84个形容词中选择一定的词汇来描述10个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发现这些学生对某一民族或种族的看法相当一致。这种看法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族偏见,如对黑人的看法。从40年代开始,性别偏见问题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注意。研究表明,这种偏见表现为认为男性富于进取心、独立性、自信心和逻辑性,而女性则健谈、温柔和富于情绪性等。后来还有人研究了职业角色偏见,以及偏见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偏见的发生和发展,偏见的特征和消除方法等问题。
偏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根源。从宏观上看,它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持有根深蒂固的阶级偏见,以作为其进行阶级剥削、压迫的理论根据。不同民族或种族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成为产生偏见的根源。不同群体间的利害关系也可能导致偏见的产生。从认识论方面看,偏见是形而上学地、唯心地看问题的结果。持有偏见的人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全面地、辩证地观察事物,而是依据传闻、片面的材料,作出绝对化的结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个人在认知上的偏差,环境中的挫折、适应不良,动机上的冲击和斗争是偏见产生的基础。例如,对人对事的看法不以其本质特征为依据,或以偏概全,或以部分代表整体,或夸大其一致性而忽视其差异性。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种种原因而对事物作出的错误的归因,以及社会知觉中的先入为主、定型作用,人际影响中的顺从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偏见的产生。
对个人来说,偏见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偏见一般是群体的常模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各个群体对各种事物一般都有自己的常模或标准,这种标准有正确的,也可能有不正确的。该群体的成员由于社会化的结果而接受了这种常模,也就会以这种标准去观察和衡量社会事物,抱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偏见。
有些心理学家侧重于研究个体偏见的发生及其心理因素。T.W.阿多尔诺及其同事使用问卷、面谈、投射测验、实验等方法,通过心理分析,对持有偏见的人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具有某种权威性人格特征的人最易存在偏见趋向,并认为偏见在人格中扮演的角色是支持自我印象并提供发泄敌意的目标。
偏见会影响个体各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它指导个体对一定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使个体作出选择性的记忆,并会去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的偏见的证据,以使偏见本身得到巩固。具有相同偏见的个体之间及群体之内的人易于交往,因而偏见可以起到某种整合作用。但它却妨碍不同群体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往。
消除偏见涉及多方面因素。对于像民族偏见、阶级偏见等,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其社会、文化、历史以及阶级、政治等方面的根源,消除各民族、阶级之间政治经济上的差异和不平等。应用心理学手段,如增加各种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交往,以增进彼此的了解等,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消除某些偏见,或是缩小偏见的程度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