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如题所述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é),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06
中国古代,男子要在十六岁左右举行冠礼,表示长大成人,此时开始取字。一般有姓、名,字应该是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使用对方的字,而不直接说姓名,表示尊重,如称刘备为玄德。自我介绍时,可以使用名。号,有时是长辈取,有时是朋友取,个人也可以取,根据个人的喜好。古人称呼对方时也可以用号,同样表示尊敬。

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在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名,古人一诞生就起名。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直称姓名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拓展补充: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来源:古人称呼的十五种方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01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也有一种观点建议恢复表字制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