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诗文“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以前无意中看到过,但忘记了,就记得这几句。还有事什么意思啊?

【出自】《八至》,全文24个字,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拓展资料

【作者】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译文】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赏析】

此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诉尽人生无奈颓靡之态。全诗二十四个字, 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

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诗歌语言淡致,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6
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月,最亲密也是最生疏的是夫妻。
[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人生就这样被刺穿,兀自散无奈颓靡之态,自然的绚丽风景亦成情感的凄凉景象。二十四个字,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酷烈,决绝,永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4
这首诗出自唐朝享有盛誉的女中诗豪李冶的《八至》,全诗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也比较有意思,就字面意思,距离有远近,溪流也有深浅,关键看你站在什么位置,最后两句才是点睛之处,由东西、溪流、日月的两面性引出寻常夫妻关系,最亲密又最陌生的伴侣。
李冶即是李季兰,唐朝著名的女道士,和薛涛一样是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说起这个唐朝女道士我就好笑。唐朝的这些女人多半喜欢挂羊头卖狗肉,公主好做不做,要跑去做女道士。
史载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我总爱琢磨她那个“神情萧散”是什么样的神态。是否就像张爱玲高昂着头的那张照片的感觉,带着二分傲然,三分落寞、五分萧索,三分眷恋、七分淡漠地睥睨这红尘。
我相信一流的才女,即使隔了千年时光,心智也是有共通的,身上流落的气息韵致,像老房子里留下的檀香木衣柜,总是高大沉厚的样式,何时打开来,都弥漫着淡淡香味,有恍惚相识的感觉。
至亲至疏夫妻”,我想了解她的曾经沧海,往事是怎样的一场烟梦?因为,这样思深情淡的话,不是修道可以修出来的。
第3个回答  2019-03-22
是说的李清照和他夫君
第4个回答  2018-06-04

出自盛唐时代李治《八至》六言古诗中。

原文内容: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拓展资料

《八至》作品鉴赏:

“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

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同时,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

“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高不可测;遥不可及,这个道理很浅显,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前三句虽属三个范畴,而它们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言之,是全诗结穴所在——“至亲至疏夫妻”。

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是“至亲”,但另一方面,不相爱的夫妻的心理距离又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为“至疏”。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和兴义,则末句之妙,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