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发展与保护

如题所述

徽州三雕,源自江西省婺源县,是明清时期徽派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体现在民居、官宅、宗祠等建筑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上。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随着明清徽商的繁荣,"婺源三雕"在徽州建筑中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等地的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尚书第”和天启六年“上官卿第”的建造,见证了“婺源三雕”的初露头角。清顺治十六年的“司马第”则标志着其新的发展阶段。在清代,如百柱宗祠和商宅群的建设,充分展示了“婺源三雕”艺术的繁盛时期。


这种艺术形式集美学、力学、数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取材严谨,如砖用本地水磨青砖,石选安徽“黔县黑”或浙江石材,木雕则选用优质枫、樟等。独特的刀法,如圆雕、浮雕等,使作品空灵剔透,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979年起,古建园林施工企业开始重新组织“三雕”老艺人,并进行技艺传承。然而,由于材料、工具变迁及成本考量,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边缘化,面临失传危机。国家高度重视,于2006年将“徽州三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黄山市的方新中、冯有进等成为代表性传承人,旨在抢救和扶持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