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风俗文化

如题所述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称年初一,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春节不仅指正月初一,还包括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一段时间,俗称新年里。在年初一,每家早起开门,放开门炮仗,寓意开门大吉。人们会穿上新衣,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发给孩童红纸包压岁钱。早餐吃糕团,象征团团圆圆、高高兴兴。中餐素食,晚餐荤食,米饭都是大除夕留下的“年夜饭”,意为有吃有剩,象征长寿。这一天,人们会避免扫地、倒垃圾,以留住财气。年长的人会去茶馆吃早茶,吃的是橄榄茶,寓意“元宝茶”。晚上,父母会哄骗孩童早睡,说是听老虫(老鼠)做亲,有的还会暗藏红鸡蛋在枕头边,让孩童明晨醒来摸到,寓意吉祥。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熯糕(煎年糕),寓意吉祥。从早到晚,人们会敲锣打鼓,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元宵节。掉龙灯和马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象征着吉祥和喜庆。解放前,洛社地区的龙灯和马灯在元宵节晚上到洛社镇上进行表演,吸引了许多人观看。
三、清明节
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人们会到郊外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人们会携带酒馔、香烛至祖坟祭拜,同时飘红、白、黄、绿彩纸,寓意祖先安息。解放后,扫墓增添了新的内容,人们会前往革命烈士陵墓,敬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立夏
立夏在公历5月6日前后,人们会吃三鲜(苋莱、蚕豆、蒜苗),寓意健康。立夏还有称人的习俗,人们会去村前的树上挂着的大秤上称体重,寓意健康。
五、端午节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家家门上插菖蒲剑(即菖蒲叶),孩童手上系菖蒲根做的葫芦,寓意驱瘟逐疫。早晨吃棕子,纪念战国时期投泊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午餐饮雄黄酒,菜肴有黄鱼、黄鳞烧肉,大人用手指蘸雄黄酒给孩童额上写“王”字,寓意压邪。
六、夏至
夏至在公历6月22日前后,中午吃馄饨,寓意健康。
七、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多数人家在这天或超前儿天要祭祖,谓之“过七月半”,祭品中有西瓜、茄饼(用茄子做馅的米粉饼)。有些人家还请亲戚吃昼饭,亲戚离去时送些茄饼,寓意亲情。
八、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晚上,人们都要点燃棒香及蜡烛,插在家门前的阶石间和场地上,谓之“插棒香”。棒香,是用细的竹梗或木梗做芯子的一种香。插棒香的风俗有两种说法。一说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诞辰,焚香燃烛插于地上,是“插地藏香”,带有迷信色彩。另一说,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称插棒香为“插狗屎香”,寓意纪念元末张士诚。
九、中秋节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半。这天要吃糖芋头(早晨吃)、麦饼(家家户户在当天下午做)和月饼。晚上,各家团聚欢宴。解放前,洛社镇上一些店家还于门前或天井中烧斗香(用线香编成升箩形的香斗,中放檀香、末香,插上线香)斋月。
十、重阳节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按照古代的说法,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因日月均属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登高与吃糕是重阳节的两个习俗。重阳登高的由来是:东汉时侯,有个桓景,跟随方士(指通晓追道术的人)费长房学道。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灾疫,应急令家中人缝制纬(深红色)囊,盛放茱萸(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这里指它的果实),每人结在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灾可避。”桓景依费长房所嘱,到了九月九日,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见鸡犬暴死,而人免于灾。
十一、冬至
冬至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先一日晚叫做冬至夜,有“先有冬至夜,慢有冬至朝”的谚语。人们重视吃冬至夜饭,旧时还有“有末冬至夜,呒末冻一夜”的谚语,意为有钱、人家吃冬至夜饭,无钱人家只得挨饿受冻。解放前,冬至和清明一样,同姓宗族有祠堂的都要祭祖(见前“清明”记述)。
十二、腊八节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中午,吃腊八粥,粥里有八样食物,寓意吉祥。
十三、除夕(包括除夕前)
除夕为农历一岁之最后一天(大月为十二月三十,小月为十二月廿九),俗称大年夜。其前一日称小除夕(相对而言,除夕亦称大除夕),俗称小年夜。从农历十二月中旬起到除夕,人们忙于送旧岁、迎新春的过年活动,包括掸檐尘、送灶、蒸糕做团子等。除夕晚上,合家团聚吃年夜饭,酒肴丰盛,在外地工作的也都赶回家,探亲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解放前,穷人欠租、负债,过年如过关,故称年底为年关。有句歌谣:“十二月半,拔掉锅子剩个烟囱管。”这就是形容诸债毕集的穷人一贫如洗。他们还不起债,往往在除夕这一天外出躲避,到年初一才敢回家(按规矩,债主不得在年初一索债)。这种现象解放后已绝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