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朋友给我留言,买了某某老师的紫砂壶,但是壶盖不小心摔碎了,能不能请那位老师再为自己的壶配一个盖,而且愿意出一部分费用。一般我遇到这个问题都会比较头疼,回答他可以配,那是相当难的;回答不可以配,显得我和老师都有点不近人情,朋友免不了有一些怨气。
今天,我就来替老师喊冤,说道说道,为什么不给破碎的壶盖重新配盖?
行业有句老话说:“宁做三把壶,不配一壶盖”,具体原因如一下情况。
▲ 葛岳纯作品
一、收缩问题
紫砂壶从制作到完工的过程当中会经过很多次的干湿、收缩。我们在做这个盖的时候是跟壶同期做的,同期收缩,所以这个盖整进去正好,包括后期烧成之后的整理,都是正好的。如果壶完成了之后再单独从泥做的话,这中间的收缩程度跟身筒的收缩程度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掌控。
即使知道泥料的收缩率,假如说用卡尺来量,如这个泥性(朱泥)收缩是20%左右,那么在量这个坯体的片子的时候,放大20%。你你认为你放大这个20%是精准的吗?如果你觉得已经精准了,但是在拍打泥片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丝一线的来去。这个“来去”就决定你这中间是否晃荡,是否大小偏差,这个就很难掌握了!
▲ 葛岳纯作品
二、颜色问题
同一块泥,在不同的温度下,烧成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做的时候,盖子和身筒是套在一起收缩的,温度刚刚好,窑的气氛也刚刚好,它颜色是一样的。如果说下次重新用这个泥,做这个盖子。
刚好放的窑的位置不一样,壶放的位置高低也有不同,里外也有不同,它进入窑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出来的盖子也会颜色不一样。紫砂泥是纯原矿天然生成的,每一块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烧结的时候体现的杂色不一样。所以即使配上去正好了,千载难逢地正好了,出来的颜色不一样还是不舒服。
▲ 葛岳纯作品
三、质感问题
壶体颗粒质感取决于泥料种类、泥料加工方法、生坯干湿度等因素。目前,紫砂壶的制作完全是凭经验的手工操作,对于泥料的把握程度也只能限于经验可控的范围之内,如泥料中类、生坯干湿度等。
但泥料的具体加工方法却不是壶艺人能知道的,选同种泥料容易,选与原来加工方法(磨碎、炼制、陈腐)一样的泥料难。对于一些作品款式比较多、变化比较快的壶艺人来说,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
所以,给破碎的壶盖配盖着实不是一件易事,也为难艺人了。这就要求朋友平时要注意保管壶盖了,尽量不要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