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贷款家庭首套房贷几成履行利率是多少2套房贷是几成履行利率...

如题所述

一、公积金贷款家庭首套房贷几成履行利率是多少2套房贷是几成履行利率...

公积金贷款最高30万,年利率4.5

二、公积金利息多少?

目前的公积金贷款利率是2015年10月24日调整并实施的,五年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3.25%,月利率为3.25%/12,五年及以下公积金贷款利率为年利率2.75%,全国都一样。

商业贷款:(1)贷款利率与贷款用途、贷款性质、贷款期限、贷款政策、不同的贷款银行等相关。国家规定基准利率,各银行根据各种因素确定差别贷款利率,即在基础上上浮或下浮。现行基准利率是2012年7月6日调整并实施的,种类与年利率如下:①短期贷款六个月(含)5.6%;②六个月至一年(含)6%;③一至三年(含)6.15%;④三至五年(含)6.4%;⑤五年以上6.55%。(2)房贷是银行贷款利率是根据贷款的信用情况等综合评价的,根据信用情况、抵押物、国家政策(是否首套房)等来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如果各方面评价良好,不同银行执行的房贷利率有所差别,2011年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部分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或1.05倍。

从2012年多数银行将首套房利率调整至基准利率。4月上旬,银行开始执行首套房贷利率优惠。部分银行利率最大优惠可达85折。五年期限以上85折优惠后利率为6.55%0.85=5.5675%,三季度以来和2013年初由于资金供应紧张、信贷资金不足等原因又有所收紧。首套房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与85折之间。

三、再添一城!多地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再添一城。“重庆公积金中心”微信号11日发布通知,2022年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重庆公积金贷款新政规定,2022年10月1日起发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执行调整后的利率,即五年以下(含五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6%;五年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3.1%。2022年10月1日前已发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仍执行原合同利率;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2023年1月1日前仍执行原合同利率,从202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调整后的利率3.1%。根据通知,重庆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保持不变,即五年以下(含五年)和五年以上利率分别为3.025%和3.575%。进入10月份,已多地发布关于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杭州、南京、嘉兴、湖州、宁波、东莞、无锡、郑州、南宁、石家庄、天水、吉林、成都、泸州、襄阳、宜昌、黄石、荆州、随州、恩施州、仙桃、天门、南昌、哈尔滨、合肥、马鞍山以及海南省全省等,此前已发布相关的利率调整信息。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均表示,对于今年10月1日(含)以后发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按调整后的新利率执行;对于10月1日前已发放未到期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自2023年1月1日起,按调整后的新利率执行。对于各地普遍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此次各地住房公积金政策的调整工作,总体上不属于各地一城一策的操作,更多体现为央行新政后,各地积极发文响应和传达。从各地的角度看,基于全国统一的公积金利率下调和各地公积金提高额度、一人购房全家帮、商转公等操作,客观上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公积金对购房方面的吸引力,也有助于提振四季度的交易行情。9月30日晚间,央行公告称,决定自2022年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保持不变,即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不低于3.025%和3.575%。对于央行此举,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央行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主要是为了房地产市场销售,同时也有利于满足首套房的刚需。对于房地产板块有一定的利好作用,这也释放出一个经济的积极信号,因为房地产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释放房地产利好政策有利于经济复苏。9月底,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住房出售后1年内在市场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央行、银保监会也通知,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严跃进表示,近期的稳楼市大招,对于四季度房地产市场行情的提振会比较显著。

四、多地稳楼市新政利好合理需求,政策“红线”仍在

4月12日,南心确认,从当日起,外市六合区限制购买一套住房,凭借户口本、身份证,已婚家庭携带结婚证等证明,即可前往当地开具购房证明。也即,六合区正

南京市溧水区也推出了同样的政策。至此,南京市已有两个区的购房资格向外地户籍放开。

4月11日,苏州也对限购和限售政策同时进行了调整。其中,二手房限售期家庭在苏州市区、昆山市、太仓市范围内申请购买首套住连续缴满24个月改为累计24个月。

在一城一策的思路下,策进行调整。其中,以限购、限售为代表的“五限”政现出政策对需求端的支持。

房地限购、限贷、限售目前最严格的限制性购房政策,“五限”叠加也被认为是上一轮楼市调控的重要标志。分析人士认为,“调控政策对需求从抑制到支持的微妙转向。但与此同时,为防止市场过热,政策“红

强二线城市出手

南京、苏州两地对楼市政策的调整,是近期多地优化楼市环境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已有接近70个城市发布出台稳楼市新政。仅4月以来,就有近10城推出了不同力度的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

从政策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降低最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款额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其中,对限购、限售政策的调整,也已有先例。3月末,福州就曾出家庭(含港澳台)在福州五城区购房,无需提供近两年内满12个月医社保或纳税证明或落户,即可购买一套福州五城区144平

限售政策方面,哈尔滨在3月底取消了执行了近四年的主城个取消限售政策的省会城市。

在此之前,山东省济宁市取消了对二手房“限售”的限制;青岛市即墨区也将新房交易限年,二手房由5年改为2年。4月1日,衢州出台通知优化限购、限售政策,成为今年全国首个同时取消限

“南京、苏州调整意义在于,其意味着对楼市限制性政策的调整,已经延伸到强二线城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前进行过类似调整的郑州、哈尔要属于二线或弱二线城市之列。

除对限购、限售政策的调整外,限贷政策也随着信贷政策的调整而有所宽松。近期,多个城市下调最低首付比例,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郑州、兰州等城市则取消“认房又认贷”,都被认为是对限贷政策的合理化调整。

限价方面,多家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今年以来,热点城市普遍放松了对新房预售价格的管控,但由于购买力尚未完全恢复,价格的提升并未体现在交易层面。

至此,“五限”政策中,除“限商”尚未有实质性的调整外,其余四项限制性政策都出现了一定范围的调整。

严跃进表示,始于2017年的这轮楼市调控中,“五限”叠加是最重要的代表性政策,也构成了我国最严格的限制性购房政策。“五限”的调整,也意味着对需求端的限制正在有条件地放松。

政策“红线”仍在

调控政策转向对需求的支持,早有端倪。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此后,多个监管部门做出类似的表态,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的利好政策。

进入2022年,支持合理需求成为各地楼市政策中的主旋律之一。其中,除刚性需求外,改善性需求也迎来利好。近期备受关注的鼓励老年人投亲养老、取消“认房又认贷”、二孩和三孩家庭放松限购等措施,均是着眼于对改善性需求的支持。

严跃进指出,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住房需求比较旺盛。但从需求分层的角度看,部分大城市已经进入改善性需求为主的阶段。这些需求的满足,对稳定楼市意义重大。

从市场走势来看,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政策的起效尚需时日。

3月1日,郑州市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在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改善住房市场供给、加大信贷融资支持、推进安置房建设和转化、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等五个方面,推出19条措施稳定楼市。因支持力度较大,郑州还曾被称为“第一个降低改善需求贷款门槛的城市”。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政策出台后,郑州新房访客量增加,特别是核心优质项目去化有所好转。据初步统计,3月各周度成交规模有所提升,在2月低基数下,3月周均成交面积较2月周均成交面积增长五成左右,但相比于去年年中的水平,成交规模尚有一定距离。

另外,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2022年3月,郑州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27%,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06%。“政策明显显效尚需时间。”陈文静表示。

陈文静指出,调整“五限”政策,并推出优化楼市环境的相关措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楼市调控的主要方向。但楼市走向受多重因素影响,在当前的形势下,市场的恢复节奏恐怕不会太快。

尽管如此,面对政策调整有可能带来的市场过度反弹,已有警惕的声音出现。4月11日,《经济日报》刊文指出,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鼓励逐步实行单校划片;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一些市场人士据此认为,学区房价格将迎来新一轮上涨。

文章表示,这种看法值得警惕。遏制学区房乱象,并不是权宜之计,需久久为功,防止炒作学区房之风卷土重来。

严跃进认为,这也反映出楼市政策仍然有“红线”存在。来自于学区房、高价地等重点领域的信号,都可能成为触发“红线”的警报。在合理需求逐渐释放、市场回暖的背景下,以鼓励需求为名,试图突破“红线”的行为仍将受到限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