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新闻可以从什么方面提问

比如说假新闻的形成或者是怎么解决假新闻

首先你要了解一条新闻的“生产”过程
首先记者去采访,然后写稿,编辑审稿,然后发稿
基本是这几个流程

采访新闻来源,首先记者要心细,细致甄别。杜绝新闻失事和歪曲。同时要将新闻素材采集地完全,充足。
写稿子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胡编乱造。
编辑审稿的时候,这个代表报社或者媒体的操作了,不能因为利益驱动去媚俗然后写一些低俗的甚至是莫须有的内容,外国的小报经常这么干。呵呵

解决假新闻那得记者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文化修养,提高分辨能力。媒体也要自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3
看纽约时报如何处理假新闻

2003-05-19 11:04:03 新浪观察 盛大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网讯 据中新社5月16日报道,《纽约时报》日前举行会议,该报总编辑等多名高层编辑向与会的几百名报社职员正式道歉,他们表示正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及疏忽,前记者杰森•布莱尔才在炮制假新闻及抄袭他人稿件上屡屡得手。此前,《纽约时报》曾于5月11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长达7500字的文章,自揭该报记者布莱尔大肆编造独家新闻的老底。文章详细报道了布莱尔在36篇新闻稿中捏造、抄袭以及报道与事实有出入的行为。
《纽约时报》出个造假记者是“大新闻”,但“假新闻”在中国却算不上新闻。如果以“假新闻”为字符串在互联网上搜索,你会发现,那确实是俯拾即是。这些还都是被揭露出来的。而那些没有暴露的,诸如为了“抬轿子”、“吹喇叭”而胡编乱造的“正面报道”,还不知有多少。对此,读者肯定有意见,新闻人至少也应该脸红。但《纽约时报》的假新闻事件却让中国的新闻人找回了点面子。媒体上就有不少人在嚷嚷:你看,你看,《纽约时报》也出假新闻啦!——一副幸灾乐祸的嘴脸,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
作为一家拥有152年历史、在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誉的名牌报纸,竟出了一个新闻“造假王”,实在令人吃惊和失望。但事发后,《纽约时报》一系列的动作,却也让人钦佩和感慨。
《纽约时报》此次现丑虽然是有被采访的政府机构或新闻同行的举报而引发的,但被举报的假新闻只有寥寥几件。可《纽约时报》不但对被举报的事件认真调查,而且顺藤摸瓜,一下子查出了36篇假新闻,并把它们全部公之于众。试想,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在造假的记者已主动辞职的情况下,如果《纽约时报》“为了维护报社的声誉”,或拒不承认和调查别人的举报和指责,或仅仅调查被举报的几篇新闻,或不公布尚未败露的假新闻……不也可以应付过去吗?但它偏偏选择了“底朝天”的方式——《纽约时报》这种“自曝大丑”的勇气,中国的媒体有吗?
在那篇头版刊登的那篇自曝长文中,《纽约时报》向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道了歉。这是“对外”的。关起门来,《纽约时报》的编务高层还要“对内”检讨。责任总编雷恩斯对着数百名报社职工说:“我首先要说的是,我来这里是要倾听你们的愤怒,而不管你们的怒火是针对哪个方面。”——《纽约时报》这种“自我批评”的诚恳,中国的媒体有吗?
“百密难免一疏”。任何一家新闻单位,都不敢保证永远不出假新闻。所以,《纽约时报》虽然出了这样的丑事,却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报格”。作为中国的同行,不但不应该冷言冷语,而且应该好好地对照一下,看看人家在出现假新闻之后,是如何对待的。如果中国的新闻界也有《纽约时报》那种“自曝大丑”和“自我批评”的勇气和诚恳,我相信,中国新闻界的假新闻肯定会越来越少,中国媒体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大改善。(编辑:农夫)
试析假新闻的几种表现形式

编者按: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起码要求,是新闻产生积极社会效果及新闻媒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新闻从业人员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基本的道德诉求。而对形式各异的假新闻的不懈斗争和对新闻真实的不懈追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总体上呈现健康发展的主流态势,但阻碍其发展的浊流”也不断涌现,假新闻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便是问题之一。从《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神奇的换头术》等的凭空捏造;《中国少女改写牛津校史》、《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等的道听途说,到充斥各种媒体、屡禁不止的“注水新闻”、“人情新闻”、“有偿新闻”。当前,新闻报道中各种各样、层次不一的“假”,不仅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削弱了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基本职能的发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假新闻,由于搭乘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都市类报刊迅速壮大,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两趟高速列车,及其他多种原因而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同脱缰的野马,若不及时驯服,将贻害无穷。新闻“打假”,除了要完善相关制约机制,不断培养采编人员、通讯员队伍的自律意识和业务素质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其识别假新闻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结合假新闻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从表现形式、传播途径、易感媒体及来源、程度、目的、背景等诸方面加以考察,以期为减少和杜绝假新闻略尽绵薄。
凭空捏造型。此类假新闻“假”的纯度甚高,为各类假新闻之最。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等含义外,其新特点是造假主体的棺对集中,及利益目的异常鲜明。此类假新闻的炮制者多为一些所谓的“自由撰稿人”,他们所以造假,是为求媒体刊发容易并及时赚取稿费,少数兼顾求名。其特点是篇幅较长,动辄数干字,且天女散花,一稿多投。这类假新闻大都情节曲折离奇,读来引人入胜,对编者和读者均很有吸引力。这类假新闻不断增多的背景是近几年都市类报刊飞速发展,竞争激烈,对各种社会新闻的需求量大增。例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的《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一文,讲述“山西某党报”一位女记者,因揭露某造纸厂污染事实而遭绑架,被卖到边远地区与一农民成亲。女记者虽与这家农民“斗智斗勇”但被再次转卖,后在一位有良知的农村青年的帮助下得以脱身的事。这一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俱全,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稿,于是很快被某知名杂志采用,并先后有十余家报刊转载。若非很快证明此稿“纯属捏造”,恐怕造假者也将得到不菲的报酬。
添枝加叶型。凭空捏造假新闻在“利”或“名”上确实有较丰厚的回报,但一旦受到追究,造假者要承担的风险也很大。为规避风险,聪明一些的造假者往往退而求其次,他们或据道听途说,或据简单事实,添枝加叶,以讹传讹,胡乱编造。此类假新闻所述内容,虽在某种程度有其人其事,但造假者往往根据报刊的口味,凭想象使所讲述的人和事朝着报刊的用稿需求和读者的心理需求方向发展。与凭空捏造假新闻棺比,此类假新司因有某种程度上的事实成分,因而危险系数大大降低,因此许多造假者趋之若鹜。“凭空捏造型”与“添枝加叶型”的共同特点是造假者往往对媒体的用稿见律研究得非常透彻,撰写假新闻的利益目的非常明确,不同之外在于“假”的程度不一。例如,2001年风靡华夏的《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一文,就被国内某权威刊物评为2001年“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
政绩欺骗型。套用时下风行的“注水”一词,此类假新闻也可称之为 “注水新闻”,其为数众多,却又最具隐蔽性。它主要是指某些地方或部门的党政领导,为了烘托自己的所谓政绩,或是大做“数字文章”,或是大搞“面子工程”以欺骗上级,欺骗群众,为自己的仕途贴金。而记者或编辑对这些东西往往不易察觉,或者是察觉了也没有办法。他们以“数字文章”、“面子工程”为素材采写的新闻,无形中起到了“为假作伥”的作用。仔细研究各级报刊尤其是党报、党刊刊发的新闻,此类“假”或至少不完全真实的新闻时常可见,这种假新闻的直接效果是“肥”了地方领导,“瘦”了新闻体和编辑记者。
作风不实型。此类假新闻主要是就编辑记者的“主动失误”而言,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受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感染,不少记者的采访活动经常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他们或是听听被采访单位领导的情况介绍,或是从被采访单位收集一些文字资料,而很少或没有到基层了解具体问题,便仓促成稿,而且,还有相当多的记者经常抱着采访意向往新闻素材中套,采访活动不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如实报道,而是以自己琢磨的所谓角度为依据,为其“乱点鸳鸯”。很难想象这种违背基本规律的采访活动能写出真实的新闻。
金钱(人情)作祟型。此类假新闻主要指记者或编辑因为人情难却,或是拿,了被采访单位的钱物,而在采写或编发稿件时不顾事实,违背新闻规律,大量掺杂倾向性因素,或是违背新闻道德,借用手中的笔,无原则地为人歌功颂德而形成的假新闻。这类假新闻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是新闻从业人员中的一些人自身道德素质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正确处理一己之利和集体之利、社会之利、国家之利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因素置于集体、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之上。另一方面是被采访单位,主要是财物管理漏洞较大的地方或部门领导,为了捞取名誉,骗取政治资本而慷国家之慨,谋一己之利。二者一拍一和,各取所需。此类假新闻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
推理错误型。此类假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就某一新闻事件的单个报道可能是正确的,但若从总体上去考虑、去推论,却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知道,新闻真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单篇报道的真实,即狭义真实;二是通过单篇报道的组合,向人们展示新闻事件整体的真实,即广义真实。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责任要求我们既要做到狭义真实,又不能有悖于广义真实,即要从单个真实的报道中使读者能够得出整体性、全局性的真实推论。此类假新闻是由于大局把握与协调不当而形成的,因而其主要责任人应该是媒体采编业务的主要负责人。
臆断致假型。此类假新闻主要由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主观臆断,凭想象想当然改稿,而把关环节又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所致。
知识缺乏型。人们常说,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杂家”。其义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较渊博的知识。的确,新闻是一门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学问,因而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不仅要“广”而且要“新”。 “广”是指对各行各业的基本常识都要有所了解。“新”是指对时代变迁、科技发展等形成的新知识要随时留意,同时,还要学会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否则,就会使新闻报道出现问题。
网络不实型。近年来,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此类新闻往往呈现随意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大量无出处、无发布时间、无作者的“三无”新闻成为一颗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假新闻炸弹。同时,由于网络新闻稿件的特点非常适合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都市类报刊的口味,二者一供一求,一产一销,更为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温床。